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理论前沿 > 论文在线 >
张吉星: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缺陷
添加时间:2011-08-16 08:49    来源:未知点击:

    最近又听到不少大学生村官朋友发“牢骚”,有人以“高智商的勤杂工”形容自己,其失望之心境怎么形容都不为过。如果能够聆听到大学生村官们的真实心声,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情形在大学生村官当中并非个案,实则较为普遍。大学生村官为何如此,大学生村官政策到底存在哪些缺陷?这里,笔者根据自己对大学生村官的了解和认识来仔细“梳理”一下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几大“软肋”。
    一、机会不均等
    在报纸上经常看到一些明星大学生村官的事迹,要么是创业取得极大成功,年利润多少多少,带动就业人数多少多少,要么就是获得当地村民的极大认可,竞选成功,荣任某地村支书或者村主任。不可否认,确实有一些大学生村官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其他原因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因此成为当地引以为荣的大学生村官楷模,也深为一些媒体所津津乐道。但是,我们更应注意,这种成功并不具有必然性,而是建立在若干条件基础之上的偶然结果,并不是每个人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奋斗就能获得的,只是少部分幸运儿以及先天关系较硬之人的专利品。
    仔细分析一下大学生村官创业典型的事迹,我们会发现,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村官无外乎以下几类:第一类可以称之为资金型,这类大学生村官家里本来就经营实业,因而资金十分充裕,他们可以通过家里的关系迅速获得创业必备的资金、技术以及市场,很快就能取得成功。第二类是可以称之为资源型,他们所在村庄里的自然资源或者说人脉资源(上级领导定点村)十分丰富,于是就可以依托村里的资源和组织部门的重点扶持取得成功。第三类可以称之为权力型,此类村官家里具有权力背景,可以通过权力关系取得成功。然而对于大多数既缺少资金、资源,又缺少背景的大学生村官来讲,创业成功简直可以说是天方夜谭。
    就拿某地的小高为例,他是当地人,家庭较为富有,原本就经营玻璃厂生意,恰好自己又被分到了本乡镇,所以家里的玻璃厂自然而然地成了他自己的创业项目,他理所当然的被主管部门“重点培养”。小林所在村盛产木材,村子又是县委组织部长的联系村,因而他也受到了主管部门的“青睐”,不到一年便创建了木材加工厂,省里的领导都到他开办的厂里参观过。小张“朝”里有人,因而刚一分过来主管部门便把他挂靠在一个大厂里,他也成为这个厂名义上的“掌门人”。
    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政策最大的“软肋”是机会不均等,不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终导致很大一部分既具有真才实学又想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村官无所作为,从而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与之处在同一水平上的其他领域的大学生,由于机会较为均等,经过三年的辛勤努力,他们肯定会小有成就了。
    二、入口过宽、出口较窄
    自从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以来,除重庆市以外,各地普遍存在着大学生村官入口过宽而出口较窄的情形。以江苏省为例,2007年江苏在全国率先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从应届高校毕业生中选拔1011名大学生村官赴经济薄弱村上任。至2010年7月份,首批大学生村官三年合同期满卸任,为此,主管部门专门提供102个乡镇公务员岗位面向大学生村官定向招录,剔除已经离任的大学生村官,考录比例只是10:1,也就是说至少有800多名大学生村官进入不了公务员队伍。
    除此之外,主管部门对于那些没有考上公务员的大学生村官主要给出了以下几条出路:一是扶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二是鼓励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干部。三是引导大学生“村官”另行择业。对于第一条出路,前文已经分析,那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品,绝非大学生村官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所及,大多数人都指望不上。与主管部门续签合同么?那只能是第二次白白浪费三年时间,最终受苦的还是自己。看来,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只能另谋职业了,说的好听点是“转业”,说的不好听点则是失业。
    三、执行难、落实难
    笔者发现,大约80%左右的大学生村官被乡镇政府借调,成为乡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他们刚被分配到基层的前几周下村工作时间比较多,由于种种原因,后来下村工作时间就很少了。以至于被乡镇政府分配到下属的各个部门,大部分时间都在做着基层公务员的事情,从事的主要是文秘、打字、复印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成了乡镇政府的廉价劳动力。只有20%的大学生村官属于真正的村干部。以小王的遭遇为例,满怀抱负的他本来想在村里"一展身手",而乡镇却把他安排到了党政办公室。二年多的时间里,他经受了多项工作的历练,几乎成为处理乡镇事务的"全能人才"。
    由于体制性原因,上级部门的举措并不能解决大学生村官长期被借调的难题。对于乡镇借调大学生村官的现象,省、市、县各级主管部门也是有所耳闻,并多次通过召开会议和下发文件的方式大下决心想刹住这股风,而乡镇却我行我素。在听到县市组织部门要来明察暗访的消息之后,乡镇分管领导会立马召集所有大学生村官开会,要求近期内所有大学生村官都要常回村里看看,并让他们把住“口风”。不仅如此,乡镇还会立马告知大学生村官所在村的党支部书记。
    从根本上讲,大学生村官之所以难以沉下去做事,是因为现阶段的农村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家庭联产承包制实施以来,大部分行政村把集体化时期的生产资料瓜分殆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顿时成了一个空壳,从此以后,大家各顾各的,互不相干。由于失去了经济基础,文化层面的村庄共同体意识也逐步消失,村民自治制度更是流于形式。所以,行政村的两委班子更是失去了凝聚力和号召力。于是,村干部很少处理村庄的内部事务,只是作为乡镇政府的行政附属而存在。就连村两委干部都很少处理村庄内部事务,又何谈外来的尚无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村官呢?
    四、选聘对象界定不清
    从所学专业的角度来讲,大学生村官主要分为三类,一种是文科类村官,一种是理工科村官,还有一种是农林类村官。乡镇机构改革以后,很多部门被迫裁员,农技系统也在所难免,以致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面临崩溃,然而广大农民的农业科技需求却与日俱增,因而现阶段农民最欢迎的是掌握农业技术的农林类大学生村官。此外,由于乡村两级组织成员年龄偏大、思维禁锢、文字功底较差,又不懂电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组织运作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广大文科类大学生村官也颇受乡村干部的欢迎。   
    根据笔者的了解,全国多数地区针对大学生村官的选聘政策中并没有专业限制,以至于很大一部分理工科学生也进入了大学生村官队伍。这部分人既不能掌握广大农民迫切需求的农业技术,也不具备乡村两级组织运作所要求的基本文字功底和相关知识。对于纷繁复杂的农村工作,不排除有部分人能够披荆斩棘,取得成功,但多数理工科大学生村官则表现出一脸茫然,最终的结果是,三年的农村工作中,他们并没有为农民做多少实事,同时几乎丧失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大学生村官政策在设计之初并没有对选聘对象作出很好的区分,以至于没有把握住理工科村官的特点,最终造成了双输的不良后果。
    可行之策在于,国家应该对大学生村官选聘对象做严格界定,把农林类学生作为大学生村官的首选,千方百计发动这些毕业生赴村任职,并在招录、学费减免以及出路等政策上做出大幅度倾斜。同时鼓励文科生担任大学生村官,但其在招录、学费减免以及出路等方面所享受的政策要比农林类大学生低一个档次。对于理工科学生则采取不鼓励也不反对的态度,其在招录、学费减免以及出路等方面所享受的政策待遇自然要比文科学生低一个档次。
    五、后期培养效果不佳
    国家出台的《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规定,“要把大学生村官纳入整个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岗位培训制度”,并要求“乡镇党委要为每个大学生村官确定1名乡镇干部和1名村干部,进行结对联系帮带,面对面进行帮助指导”。因此,在大学生村官招聘之后,各地都会专门抽出时间对其进行岗前和岗中培训,也会为大学生村官专门配备帮带人或专门组织大学生村官到部分明星村取经。然而根据笔者的了解,不少地方的后期培养效果较差。
    以某地为例,该地实行大学生村官联系帮带机制,为每一位大学生村官确立帮带责任人,主要为党委班子成员,要求帮带责任人定期约谈大学生村官,对村官开展指导。这项规定是怎么操作的呢?帮带人是确立了,镇里也明明白白的报到了县里,可帮带人却没有真正负起帮带的责任来,甚至连他所帮带的大学生村官是谁都不知道。该地也曾多次组织大学生村官进行专门的培训,可是培训效果并不理想,培训内容都是空话套话,与农村工作的实际需求严重脱离。广大村官更是听的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发点是不容置疑的,国家希望通过选派大学生村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然而由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软肋”,其在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偏差,并没有达到主管部门的预期效果。希望决策部门能够真正深入到大学生村官之中去,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切不能被一些新闻媒体的报道所蒙蔽,只有这样,才能实事求是地发现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