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理论前沿 > 论文在线 >
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
添加时间:2009-06-11 18:17    来源:点击:
摘要:本文阐述了新课标下《空间与图形》与以往大纲教学目的的区别及其特点,以及新课标下教学设计的原则,并以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为例,做了一个简单的教学设计,最后还介绍了新课标下对教学教育的评价原则。
关键字:新课标  空间与图形 教学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mpared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Space And Graph" with the former teaching goal and its characteristic, as well as the teaching design principle. And take the freshman class volume one "Understanding Graph" as the example, has made a simple teaching design ,finally also introduced the teaching education appraisal principle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Keywords: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Space and graph   Teaching design
一、 新课标下空间与图形内容与分析
1.       新课标下的《空间与图形》与以往大纲教学目的的区别
1.1凸显生活化和现实性。
新课标将建国以来一直沿用的“几何”范畴拓展为“空间与图形”,其目的是要加强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其出发点是以学生熟悉的居住、生存和活动的现实空间作为学习的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图形与物体、建立丰富表象、形成直觉思维,加强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2.凸显过程性与体验性。
   数学教育研究表明,空间观念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才能形成与发展。新课标下的大纲与以往的大纲相比,突出了将“过程”作为数学课程内容的一部分,非常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获得直观的经验,在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经历过程与体验实例。同样的知识点,新课标注重让学生感受实际意义,由认识、知道长度(面积)单位的硬性规定转变为经历长度(面积)单位的产生过程、体验单位统一的重要性,由对面积公式的记忆与单纯计算转变为对面积公式的探索与实际应用,强调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强调了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这样的目标设定,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1.3.凸显实践性与应用性。
实践性与应用性是新课标区别于大纲的又一个明显的特点。新课标在“空间与图形”内容方面加强了实践活动与应用。强调要让学生通过“辨认、估计、测量、操作、观察、探索、描绘、设计、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做”中学习、理解数学,同时,新课标还强调所学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4.凸显开放性与创造性。 论文网在线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几何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限制、学习方式被约束,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用统一的方法来认识图形、学习几何证明。导致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彰显,创新的热情得不到激发。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路径,提倡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在“空间与图形”部分,提倡设置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提供开放性的活动空间,激活创新意识。 
2.       新课标下《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的原则
2.1.探究性活动是重要的教学形式
“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2学生的主动参与不可或缺
    教学时要注意加强学生理解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变换、推理、设计、欣赏、表达与交流等多种方式,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活的一维世界,并发展其空间观念。
2.3 教师应具有四种意识
   第一应具有探究意识,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教学方法,受到极大重视,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突破点。第二应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学生发展的双翼,科学教育只有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第三应具有“STS意识”,新课程倡导教育要回归生活,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尤其倡导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适当地渗透STS教育思想,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四应具有“人文意识”,新课程关注的是“人”的发展,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
二、           教学设计(以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为例)
1.       教学目标
1.1在教学活动中认识和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1.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
1.3体会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       教学过程
3.1从立体图形中抽象出平面图形
     (1)你们都带来了什么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举起来给大家说一说。
          学生举起饮料罐、牙膏盒、药盒、魔方等物体。
          小朋友们,大家看,在你们拿的物品中,有一个是其他物品与众不同的,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可能无语,老师告诉学生这是三棱锥。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学过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
(2) 从这些物体中找一个你喜欢的,把它描在白纸上。(每人给3张白纸)
     完成后把物体放回盒子里。(有的同学用长方体,画完这个面,画其他的面得到的形状有长方形,大小不一;也有的长方体是特殊的,画出的图形既有长方形,也有正方形。从圆柱上描出圆,从三棱锥上描出三角形)
     (3) 请把你们小组画的图形分类(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有的小组分的把圆放在一起,有的小组把长方形分在一起,有的把圆锥分在一起,有的把三角形分在一起。 
3.2认识长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1.我们先来认识哪位图形朋友?一同学说:“圆”
    (1)老师拿起一个“圆”,这是“圆”吗?等学生肯定后,在黑板上贴一张红色的“圆”。
    (2)老师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是正方形?红颜色的是正方形。老师拿着正方形,不断变换角度,让学生知道,不管它怎样摆放都是正方形。
    (3)接着在黑板上贴长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看这黑板,把这四种平面图形念一遍。
    2.识别这四种图形,电脑课件依次出示,找一个同学说名称,其他同学手势判断。
    3.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些图形吗?
    (1)学生举生活中常见物体上的平面图形,当学生语言不准确时,及时帮学生纠正。如:学生说黑板是长方形,老师马上补充,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
    (2)大家一起看田格本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先看田格本的封皮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接着看田格,每个田格,你能找到什么图形?
    生1:我能找到四个小正方形。老师在实物投影上指一指。
生2:我能找到五个正方形。老师让他到前边指一指,说一说。
 
3.3巩固练习
  1.拿出学具,学具中有许多图形。老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举图形。
  2.连一连。(将图形和名称连起来)



3.给一个机器人,让学生数一数,各种图形共有几个?
4.拼摆图形。
    (1)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2个、3个、4个……)
    (2)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4个、9个……)—小组合作完成。
    (3)用桌子上的图形摆出你最喜欢的图形。学生摆完后,到实物投影上展示。 
一、 新课标下对《空间与图形》教学教育的评价原则
1.       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性原则是指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一种动态的、整体的(学科观上的)、过程的、相对的观点,对照课程目标所作出的客观定性或定量评价。
2.       教育评价的多元化原则
所谓多元化就是评价的角度、语言、方式、内容、标准等应以激励学生更好的学习几何为目的而丰富多彩,通过评价也许能带领学生走进一个好奇的未知领域。 论文网在线
3.       教育评价的个性化原则
   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是决定其进入数学知识学习状态深浅程度的关键因素,新课标下的新教材已改变了原有教材的内涵和形式——不再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模仿对象,它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强调个性化的学习也是新一轮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由于新的几何课程更具有弹性,课程目标涵盖了培养学生更丰富的科学情感,更全面的科学品质,教师的教育评价应有利于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要,体现“因材施教”和个体全面发展,这就是教育评价的个性化之要旨。
二、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朱德全:处方教学设计原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3.朱红文:人文精神与人文科学.       中共中央学校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