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魅力乡村 > 新农村博览 >
新农村 新变化——舒城县干汊河镇西宕村新农村示范建设纪实
添加时间:2010-11-23 13:36    来源:未知点击:

  走进舒城县干汊河镇西宕村,那宽阔的水泥路、笔直的路边渠、方块的丰产田、路旁的风景树……都令人耳目一新,“西宕变美了”。
  自2006年,该村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来,村“两委”一班人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总体发展目标,进行科学规划,做强羽毛产业,实施通村组道路和农田水利综合建设,抓好基层组织、文化教育、环境卫生等基础建设,通过四年多时间的努力奋斗,全村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2009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为5118元,比2006年人均纯收入3024元,增长65% 。
  以羽毛加工为主导产业的村级经济有新发展。该村羽毛产业作为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扶助项目,从小商小贩、拨郎鼓开始,逐步发展到现在初具规模的加工集中区、产业集群。主要从事羽毛贩运、羽毛分检、羽毛切片和羽毛球、羽毛球拍生产。四年来,村两委对羽毛加工集中区水、电、路及排污设施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建设,创优发展环境,使羽毛业有了加速发展。到2009年底,全村羽毛业创产值7.9亿元,利税6000多万元,转移劳动力5000多人。目前拥有生产企业53户,其中规模工业企业10户,个体加工户上百户。涌现了一大批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管理科学、效益显著的羽毛加工企业。
  在发展羽毛主导产业的同时,该村还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发展现代农业,走科学养殖道路,全村共出现类似马刚、孙友德等12个养鸡、养猪大户;实行规模种植业,在农业综合开发区示范种植广东菜心、芥兰和上海青等无公害精品蔬菜近500亩、优质水稻近千亩,均取得了规模效益。
  以水、电、路为主的村级基础设施面貌有新改观。该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有关部门扶持、群众参与,加大投入,重点改善水、电、路等密切联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
  投入8万多元兴建的程桥渡槽引水工程直接惠及西宕村北部6个村民组近1000亩土地。投入300多万元,实施涉及9个村民组、面积近1400亩农田改造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新开7条、总长3.35公里的农渠,并配套新建过路涵、渡槽、拦水闸、过渠便桥、灌排放水口200多座。治理后的土地形成“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的格局,便于机械耕作,已通过公开竞标,整体出租给种粮大户和种菜大户种植优质水稻和无公害精品蔬菜。投入10多万元完成了3500米长瑜城斗渠向西宕村的输水渠道治理及其配套工程,从而确保了全村农田灌溉旱能灌、涝能排。投入50万元的通村自来水工程,已经使全村700多户农民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投入一百多万元,先后完成了长1.2公里的环镇水泥路、长0.85公里的干棠水泥路、长1.5公里的青三路拓宽改造工程,拓宽修建了由青三路通往羽毛加工区的长0.5公里的高塘路、连接环镇路与舒岳公路的长为0.4公里的十字路、以及村内所有通组道路,同时还新建四横二纵田间耕作主干道,实现了全村道路畅通。投入36万元,完成通往高塘羽毛加工集中区工业电网改造工程,在高塘羽毛加工区新增了一台100KV供电变压器,并完善相关供电线路设施建设,解决了村后方六个村民组工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用电难问题。投入3万元完成30座农村改厕任务。
  以文、体、卫事业建设为主的公共服务设施面貌有改善。该村在新农村建设中,为满足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需要,在加大对水电路等重要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还多方争取投资,改善文体卫公共服务设施。投入1万多元在村部新建了4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拥有1000多册图书和20多种报刊,并开通了远程教育视频电视;投入1万元的科普画廊工程也已实施。投入0.7万元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已建成700平方米篮球场、篮球架、乒乓球台桌等设施。投入8万元,建成平房四间的村卫生服务室。投入近38万元,在村部新建上下两层共计11间楼房的村级综合服务室,并对村部活动室实施扩建,建成了标准化的党员活动室。投入0.5万元,在村部建立了40平方米的“留守儿童之家”,投入30万元的西宕村“五保老人之家”建设工程也建成使用。投入近10万元,改造通讯设施和有线电视村村通设施,已使近500户农民通电话,200多户农民看上高度清晰的有线电视,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
  以加强村两委建设为主的村级组织建设有新起色。该村两委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大力加强村党支部、村委会及治保会、妇联会、计生协会、村务监督委等村级配套组织建设。加强了村部活动室各项软、硬件建设,完善相关制度,出台了新的村规民约,对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全程公开、阳光操作的“四议两公开”方法,按照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极大地调动了全村广大党员、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同时以村部作为教育培训阵地、为民办事阵地,多次通过远程教育,加强了对党员、干部和村民的教育培训,并先后由市县妇联部门在此组织实施的妇女培训和健康检查活动,由市县妇联、工会及皖西学院等单位组织的对留守儿童关爱活动,都积极推动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及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如今,在该村文明创建活动中养成的村居村容整洁、邻里之间和睦、尊老爱幼、遵纪守法蔚然成风。尤其是村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巩固和加强,通过选派第一书记和大学生村官大力支持帮助,并吸收一批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能人大户加入党组织、加入村班子,共培养吸收大户党员7名,通过民主选举,吸收1名致富带头人进村班子任职,进一步加强了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该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先后荣获:省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市一村一品十佳村、县级基层组织建设先进标兵等一系列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