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在泸溪县洗溪镇能滩村,村民们争相告诉笔者:“今年,椪柑特别好销,价格也不错。”
是什么原因让泸溪椪柑如此走俏呢?
泸溪县红山合作社理事长谭永峰道出了原由:“这两年,橘树通过高改矮、密改稀,果型变大了,以前一棵树产量达不到25公斤,现在一棵树产量达到45-50公斤,每亩平均产量3000公斤左右。”他补充说,在未实施品改和标准园建设前,果园里的椪柑果形比较差,果皮粗糙,单果比较小,每公斤市场价值在0.8元至1.2元,通过品改和多种措施对低产劣质果园进行综合改良过后,椪柑外观和内在品质得到提高,经过礼品包装过后的,每公斤市价达到4元至6元。
据了解,泸溪地处沅水中游,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盛产柑橘。2007年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椪柑之乡”,“泸溪椪柑”是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中国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中国消费市场公认畅销品牌”,并已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经过近30年发展,泸溪椪柑总面积已达30万亩,其中挂果18万亩,年产值2.6亿元。然而,由于泸溪椪柑产业开发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果树趋于老化,品质逐步退化,在柑橘新品种不断出现的今天,市场竞争力已显疲软。
近年来,泸溪坚持优势区域发展战略,推进椪柑产业升级,狠抓“低改”和“品改”(俗称“两改”)和椪柑标准园建设,每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柑橘“两改”、标准园建设及椪柑产业化建设。并出台了柑橘品种改良规划和椪柑标准园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区域布局,把“两改”重点集中到武溪、洗溪等8个主产乡镇,通过推广“三疏一改”、“三挂一种”及科学配方施肥等综合技术措施,综合改良劣质低产桔园,打造出峒河、沅水沿线10万亩无公害标准化优质椪柑产业长廊,在武溪、洗溪、潭溪等5个乡镇建设了2300多亩的品改示范基地。
2010年以来,每年捆绑项目资金500万元,在峒河沿岸主产乡镇建设椪柑标准果园10000亩,先后引进国内外优质新品种10余个,品种从当初的单一“椪柑”转化为“香蜜一号、小青柑、葡萄柚、南丰蜜橘、纽荷尔脐橙”等多个品种,新建了“香蜜一号”优质椪柑采穗圃200亩。
与此同时,在生产管理上,实施“五个统一”,即“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配送物资、统一测土配方、统一病虫防控、统一包装销售”。特别是支持、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民柑橘专业合作社,现已有柑橘专业合作社45家,社员达10000余户,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加快了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促进了产业化经营,提升了专业化水平。
据统计,2013年,泸溪县完成椪柑品改低改2.1万亩,建成椪柑标准果园1.8万亩,每亩产量稳定在3吨,商品果率95%以上,优质果率85%以上。
如今的泸溪椪柑销售形势喜人,远销哈萨克斯坦、泰国、俄罗斯等国家和香港地区,精品果更是出现供不应求、市场脱销的火爆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