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综合资讯 > 时事要闻 >
依靠“双进双出”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
添加时间:2014-02-19 13:32    来源:点击:

 

  当前,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四化同步”,补齐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端稳、端好我国13亿人的饭碗,关键是要做好“双进双出”工作,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保持农业稳定、全面增产态势,不断夯实发展基础。

  双进:资本进村、服务进村

  资本进村。与二、三产业相比,农业生产面临自然、技术、市场的三重风险,并因此导致农业比较收益不高不稳,融资渠道窄、融资贵、融资难问题长期存在。现阶段要主动适应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的农业发展新要求,采取更加积极有效措施,推动财政资金、金融资本和工商资本进村下乡,加快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一是要继续加大财政的“三农”投入力度,加强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农业补贴的力度、深度和广度,注重发挥补贴对激励粮食生产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财力增加同步协调,保护和调动好农民务农种粮、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二是要结合农村金融交易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的这个实情,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更加注重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合力作用,继续创新农村金融体制,积极培育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逐步构建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

  三是要积极引导国有企业参与和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务农,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严格限制下乡“圈地”,尽快出台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的准入和监管制度。此外,要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服务进村。在注重公益性服务机构“主力军”作用的同时,积极培育打造和发挥经营性服务的“生力军”作用,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生产经营服务。这是现阶段应对农业高成本、化解高风险、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和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瓶颈的客观要求。

  一是要更加注重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作用,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着力在农业科技创新、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上下工夫,建良田、引良种、推良法,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带着技术进村入户,领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赚,不断强化科技在农业生产全过程的重要作用。

  二是要顺应农业与外部关联度、依存度不断提高的客观规律,围绕农村信息化这个信息化建设的最薄弱环节,着力解决好农村信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注重发挥信息化在农资采购、农产品销售、流通和加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要积极搭建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努力在完善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能力上下工夫,确保有人搞服务、有条件搞服务、有激励服务人员搞好服务的好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