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新会进行观点碰撞,讨论新会陈皮产业发展。
江门市新会陈皮产业未来发展之路在何方?11月16日上午,第四届新会陈皮产业发展论坛举行,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主题发言、开放式讨论中碰撞观点,总结出不少极具借鉴性的建议。
江门市新会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黄淑质在致辞中表示,新会陈皮产业发展论坛已成功举办了三届,通过此前的论坛凝聚了专家学者们的智慧,使新会陈皮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虽然新会陈皮已是千年名产,但新会陈皮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和改进。通过本届论坛,我们希望能更明晰新会陈皮产业的发展方向,推动这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产业蓬勃发展、做大做强。”黄淑质说。
论坛上,中山大学教授蒋林、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刘曦卉、广东省中医院池晓玲教授等专家学者就产业设计、药用效果、质量体系建立等作了主题发言。随后,围绕新会陈皮文化创新、质量价值以及产业策划、拓展分为3个小组,进行了开放性讨论。参与讨论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现场气氛活跃。
对于此次论坛的成果,中国药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毕文钢给予了极高评价。他说:“经过4届新会陈皮产业发展论坛和两届文化节,现在在政府、企业和专家的帮助和推动下取得了很大发展。”他认为新会陈皮已形成了很好的产业发展基础,自上届新会陈皮文化节后,新会区已陆续完成了新会柑种植资源的保护、国家地理标识的申报以及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工、仓储、研制等,新会陈皮品牌打造也已得到重视。“我们可以加强产权标准化工作,使产权可以进入交易市场,每个企业都要建立自己内部的标准化制度;对外销售的时候,以一个整体品牌服务体系向市场推广。”对于下一步发展,毕文钢提出了几条建议。
此外,结合本届论坛的专家意见,毕文钢认为,在弘扬新会陈皮文化的同时,可以将社会责任、生活体验、侨乡文化的归属感以及和药文化等,加入其中。“我们期盼本届论坛上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能在下一届陈皮文化节中得到体现,并进一步提升和深化。”他表示。
中国农科院教授叶元林:
新会陈皮产业要实现精品化
新会陈皮能做到今天这一步非常不容易,从一个“没文化”的农副产品,变成现在一个正在追求文化的产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然而,新会陈皮产业发展到现在出现了三大问题。
首先,到现在为止,新会陈皮的源头还是没有弄清楚,这是关乎新会柑品种的问题。可能大家普遍只知道梅江村的新会柑好,但并不知道哪棵树最好,为什么最好。对于新会柑树的品种和基因没有做过详细研究。
其次,新会陈皮的价格虽然在上涨,但其实新会陈皮的质量却有所下降。因为以前柑农将新会柑皮晒在禾草上或是竹垫子上,那么柑皮或陈皮中的一些挥发性物质就不会挥发掉。可是现在新会柑农在晒制陈皮时,就是在水泥地上晒的,那么内部含有的物质就会很容易挥发掉。
再次,在新会柑皮加工过程中,有大量的新会柑柑肉被浪费掉,但新会柑肉其实拥有很好的作用,却没有利用好。
我认为,新会陈皮产业要实现规模化和发展壮大,必须要走精品化和品牌化路线。要知道新会柑、陈皮本来就是农副产品,价格卖得高,但不代表就是精品,不代表就是品牌。
精品化就是要塑造唯一性,与现在提出的道地性是不同的概念。道地性是指原产地出产的产品,是地地道道的东西。而唯一性的概念就是,这个品种在我们这里是最好的、唯一的,没有其他比这个更好的。
如果新会陈皮要走向精品化,首先,品种必须有一个非常好的选育,拥有一个好的模本源、好的苗木,以后发展就从这里取种,因为生物的遗传是多样性的,是不明确的。其次,必须要有好的种植技术,其中就包括了栽培技术、烘晒技术等。然后是新会陈皮必须要富有文化内涵,可以将文化等融入其中,形成一个概念。
中山大学教授蒋林:
新会陈皮个性化应获重视
我们知道世界有名的葡萄酒大多产自欧洲,而酒庄酒就是葡萄酒中高端的代名词。酒庄酒同时具有旅游和酿酒的两大功能,甚至还拥有自己的制度。酒庄酒之所以能够处于葡萄酒的顶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原料、产地、味道、内涵。
借鉴酒庄酒的研究延伸至新会陈皮产业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新会陈皮已经到了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上一届新会陈皮文化节之后,新会陈皮近两年的发展非常快。可是,现在产业主要研究方向都在于种植和质量的规范化上,而我们却忽略了新会陈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个性化。新会陈皮最大的个性化正是来源于新会区这一产地,这也是相对于其他产区陈皮的优势所在。
而新会陈皮陈化干燥技术的独特性,以及储存方法的与众不同,也体现了新会陈皮的个性化。如果新会陈皮要实现个性化和高端化就必然要有自己的东西,比如说新宝堂陈化柑是用烟熏的方法,而陈李济是用蜜熏的方法等,由此就能看出产品的定位。
我希望,新会陈皮也能出现顶端陈皮,如同葡萄酒中的拉菲酒庄一样。可毋庸置疑,新会陈皮产业的加工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仍是大方向。
新会陈皮的制作上,我们首先要解决当前标准修改的问题。标准的修订之所以被业内放在这么高的一个位置,那是因为这是新会陈皮发展的一个瓶颈,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就会对日后发展和相关申报造成局限。目前,我们通过新会陈皮与广西、重庆等地出产的陈皮进行研究,以得出的成分含量数据为基础,建立了数据识别模型,只需通过检测就能匹配数据类型,辨别出陈皮是不是新会地区出产的陈皮。
此外,我们还从新会新宝堂得到了20个年份的新会陈皮进行研究,通过对不同年份的鉴定,我们发现在对20个年份新会陈皮的研究中,质量是有规律性变化的,可以得出年份的鉴定。
以此为基础,我们下一步希望能建立起一个有关新会陈皮的数据档案,并通过更新不断完善。我认为,可以建立起一个质量溯源机制,对产品贴上二维码,只需要一扫描,就能知道新会陈皮产品的种苗、采收、产地、年份、病虫害情况、使用的农药等相关信息。
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刘曦卉:
可借鉴“春一枝”发展模式
我认为,全国各地都有极具特色的土特产,从整体的情况来说,各地推介的方式都差不多,比如举办博览会、展销会等。新会陈皮产业也是走同样的推介方式,目前的发展,感觉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尝试,还未形成一个系统的方法。
新会陈皮是局限于做走亲访友的土特产,还是将其发展成一个“大平台”?我觉得,新会陈皮产业可以尝试做得更多。
比如台湾“春一枝”冰棍的品牌故事。春一枝商行成立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台东农民的经济与就业问题,坚持以公平交易的概念,将农民手边将近熟透已经无法进入经济市场贩卖的水果收购下来,之后再将这些较熟的水果,以最天然的方式制成好吃且富含水果颗粒的冰棍,这样不只帮助了农民,也让较熟的水果不至于被丢弃浪费掉,以另一种方式再次出现于市场上。这样一来,“春一枝”通过产品,将“良心”(所有的东西都当成做给自己的家人一般)、“用心”(将新鲜的味道留住)、“开心”(用友善交易的方式让生产和消费都变成快乐的事情)的理念经营起来,从而赢得更多的消费者。当消费者品尝“春一枝”冰棍的同时,不只吃到了美味健康,更带给辛苦的农民一线希望。
与此同时,“春一枝”在做产品的同时做文化、做教育,以台湾文化为元素,发展造型棒冰棍,包括2000年成立的陶瓷博物馆的花朵陶棒,2009年为台北市立动物园推出的熊猫款,2011年以文化创意教育为核心的学学文创志业,设计一口一口学堂棒冰书签,2012年推出鹿野高台热气球棒冰棍,并于同年8月推出竹蜻蜓棒冰棍等。一枝看似简单的冰棍,做成了一个产业链。
因此,我觉得,若是新会只谈新会陈皮产业,那么消费者就只会集中在知道新会陈皮、了解新会陈皮或信赖新会陈皮这个群体,但如果新会陈皮产业和教育、旅游、餐饮结合,那就不一样了。新会陈皮产业的发展,可以借鉴类似于“春一枝”的发展模式,让产业、产品有更宽更广的大平台。
广东省中医院池晓玲教授:
医院每年逾三成处方药
采用新会陈皮
在我们医院,一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处方药都会用到陈皮,中医讲究道地药材,因此,我们所用的正是新会陈皮。这说明,陈皮在中医方面应用很广泛。陈皮年份越久,其临床效果越好,从古典药材书籍到现代的药理研究都表明,新会陈皮内含挥发油类、黄酮类等物质,随着陈化时间越长,它们都会发生化学反应,所带含量越多。
而我所研究的是肝病,在清代《要药分剂》、《本草分队》、《要药分剂补正》、《药性选要》等本草文献中都提到了陈皮能入肝经。
对于陈皮治疗肝系疾病,清代医学徐大椿认为,“橘柚通体皆香,而皮辛肉酸,乃肝脾通气之药也。故凡肝气不舒,克贼脾土之疾,皆能已之”,说明陈皮可以治疗肝经病变,具有疏肝的功效。
治疗肝病经常用到陈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认为:“橘皮,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也说明陈皮可升可降,能与所配伍的药物起到协同作用。
临床上,对于肝病患者使用陈皮常常有以下几种配伍:陈皮与柴胡、香附等药物相配伍,能达到疏肝理气的功效;与白术、茯苓等药相配伍达到健脾理气燥湿的功效;与鸡内金、山楂、决明子等药物相配伍,共同达到疏肝理气、消食化滞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肝脾不调,兼有湿滞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患者使用。
此外,我是一个中医爱好者,平时,陈皮在我的生活中运用得比较多,比如制茶来喝,当然,我会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添加,如加龙眼、甘草、生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