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夏家村五社的高淑荣家有40多亩地,全部种植玉米,“每年看着地里的秸秆就觉得浪费,要是搞养殖就可以利用起来了,可惜钱一直不够。今年好了,到银行贷了两笔款,等棚子盖好后就买50只羊,肯定能赚钱。”高淑荣说的两笔贷款是吉林省探索农村金融发展的两种主要模式: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和土地收益保证贷款。两种新型贷款模式为破解吉林农村融资难、融资贵困境提供一条有效路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直补资金担保贷款
——放大直补政策的惠民效应
直补资金担保贷款是利用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两项政策资金作为担保,为农民提供贷款的服务。2010年开始在吉林省公主岭等9个县市开展试点后,受到农户普遍欢迎,2011年在全省42个粮食主产县全面推开。截至目前,吉林省累计发放贷款158.5亿元,业务覆盖全省672个乡镇。
门槛低是此项贷款最贴近农民的地方,无需抵押物,所有享受国家直补政策的农户,均具有申请直补资金担保贷款的资格。贷款额度根据金融机构不同略有差异,但原则上不超过农户一年直补资金的10倍,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上浮30%。
今年53岁的谷洪军是扶余县三岔河镇杨大桥村村民,7月份刚从县农信社办理了直补贷款,他用家里20亩地的直补申请了1.8万元的贷款。按照农信社8.5倍的放大比例,他本可以贷到更多的钱,但老谷说,家里有些积蓄,想给儿子买辆出租车拉活儿,就差1万多元,这贷款是解了燃眉之急。现在新车已经开始拉客人了,全家都很兴奋。老谷在炕头掰着手指头算,虽然贷了10年,但这些钱两年就能还上,再缺钱随时可以贷,特别方便。
申请贷款的农户只需拿着户口本和直补资金存折先到乡里财政所开具贷款资格确认单,再到所选择的金融机构就可以直接办理贷款,3天之内就可领到现金。6年前,家住梨树县夏家村五社的杨占生想贷款1000元买农资,找了四户好朋友才办理了五户联保贷款,“五户都要在场才能办手续不说,一户没有及时还款,其他四户都不能再贷款了,欠了人情还伤感情。”现在他望着通过直补贷款买的20头母猪,发自肺腑地说:“直补贷是啥,就是用得方便、来得及时的好东西。”
梨树县财政局局长王凤至说:“以梨树为例,2011年试点至今,直补贷款已达8.32亿元,惠及农民9万多人。”
直补资金贷款服务实施三年多来,还款情况怎么样?吉林省财政厅粮贸处处长山昌文说:“目前还款率为99.96%,说明农民都很讲信誉。如果农民不还款最后要扣农民直补折上的钱还款,会影响农民诚信记录,农民肯定会把钱尽快还上。”每年的3月1日是直补贷款一个结算期,这之前如果农户把钱还上了,直补款就会发到农民的补贴存折中;如果没还款,直补款就直接拨给农民借款的金融机构。吉林省各级财政部门都配有《吉林省直补资金担保贷款信息交换系统》,每个借贷农户在哪里贷款、何时还款、是否还款,一目了然。
直补资金担保贷款放大了直补政策的惠民效应,山昌文说:“用东北二人转来比喻,在台上唱戏的主体还是农民和金融机构,但政府和财政扮演了搭台的作用,利用直补资金提供保障,让金融机构放心,让农民用钱如意。”
土地收益保证贷款
——盘活农民最有价值的财富
梨树县泉眼岭乡南泉村农民徐双告诉记者,每年粮食刚收获的时候,粮贩收粮的价格都压得非常低,但过年需要钱,3月份买种子、化肥又需要钱,只能低价卖粮。“县里成为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后,我成功贷了1万块钱,今年家里能打两万多斤粮食,如果晚点卖,能多赚好几千块钱。”徐双高兴地说。贷款及时让农民可以择机售粮,利于农民增收。
“城里人可以用工资卡的未来收益作保证,申请贷款购房、购车,农民承包的土地同样具有收益权,为什么就不能用来从银行贷款呢?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应运而生。”梨树县金融办主任马日驰介绍。
为将好思路变成实际行动,吉林省金融办领导带领金融监管部门、涉农政府部门、相关金融机构和法律专家先后十多次到梨树调研、论证,2012年确定在梨树县试点实施土地收益保证贷款。
县政府先成立了梨树县物权融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性质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公司,由县金融办进行管理,搭建连接农户和金融机构的平台。农户需要贷款,先与物权融资公司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物权融资公司组织乡镇主管农业的领导、农业站长、农经站长、村委会主任和村民小组组长5人组成评估小组,对农户的土地收益进行评估,核定贷款额度。以种植玉米为例,15亩地的纯收入约为1.5~2.5万元,所以一年期可贷款2万元左右。
贷款金额与农户达成一致后,再由物权融资公司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提交保证贷款承诺函,金融机构按照承诺函中的核定贷款数额向农户发放贷款。
当贷款到期时,如果农户正常归还金融机构借款,物权融资公司与农户达成的土地流转合同自动解除;如果农户逾期未能偿还借款,物权融资公司会利用政府的惠农保障金先代还,然后将农户的土地挂牌竞标转包,用转包款偿还贷款本息,待还款完毕后,仍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退还给农户。土地转包期间,所获得的各种国家补贴仍归农民所有,农民既不会失去土地,也不会失去基本生活保障。
梨树县十家堡镇龙王庙村村民刘彩君去年通过与物权融资公司签订流转合同成功贷款2万元,这是他第一次从金融机构贷款,让他最满意的是不仅办理手续全部免费,而且贷款的利率也很低。目前贷款利率按照现行基准利率上浮30%,如果贷款1万元,一年的利息是780元,若按当地民间借贷的普遍行情,利息要达2500元。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对民间高利贷市场也起到了冲击作用,净化了乡村风气、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土地收益保证贷款不仅针对农户,蔡家汇丰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了拓展高光效玉米栽培技术,用从农民手中集约的1640亩地成功申请了180万元的贷款。“这属于特事特办,只要有利于农村改革发展的事我们都会全力支持。”马日驰说,从2012年8月20日启动的第一笔贷款至今,梨树共发放贷款1.59亿元,受益农户4254户,目前已有73户提前还款160多万元。
完善体系发挥优势
——在新模式中探寻新前景
农民融资难是我国农村长期普遍存在的问题,吉林作为农业大省,更是急于找出农村金融问题的破解之道。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和土地收益保证贷款,都是政府部门为解决农民贷款难进行的有益探索,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资金需求,为农户增收作出积极努力。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潜在问题需要未雨绸缪。
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目前运行周期还未满一年,仍属于试行阶段,一旦发生农户逾期未偿还贷款现象,农户的土地就将按照土地流转合同由物权融资公司进行挂牌转包,如果长期无人承包土地,土地就没有收益,贷款如何偿还?即使转包成功,农户是否会允许承包者耕种自己的土地?如何避免将还款矛盾转嫁到农户与承包者之间,仍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相比之下,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已运行3年,较为成熟。但采访过程中,仍发现在可提供直补贷款产品的四家主要金融机构:农信社、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中,农信社的贷款业务占到9成以上。据山昌文介绍,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国有银行省级分行无权设定贷款产品,而吉林省农信社针对农村实际情况,不仅贷款放大倍数有明显优势,而且送贷入户、服务周到。为避免一家金融机构垄断现象出现,增强市场竞争活力,政府财政部门还应营造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给农民提供更多的选择。
另一方面,现行的直补资金担保贷款仅依据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两项资金,如果将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国家长期稳定施行的其他补贴项目也纳入到担保贷款体系中,不仅可以大幅增加农民的贷款额度,也更有利于此项贷款政策在更多省区推广应用,惠及更多农民。
还有一些探索是两项贷款体系都面临的:如何满足像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贷款需求?采访中,很多农户即使承包了他人的土地进行耕种,但两项贷款均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的名字为依据,所以承包者不能获得相应贷款。如何根据实际情况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提供资金需求,相关政策值得进一步研究。
目前,两项贷款体系的利率均为国家基准利率上调30%,在确保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的前提下,国家是否可给予部分贴息支持?以减轻农业大省、财政小省农民的经济负担,更好地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破解“三农”、金融先行。逐步拓宽推进农村融资进程的政策,一定要是让农民得实惠、银行得效益、经济得发展、政府得民心的好政策,吉林在农村融资贷款探索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经验珍贵、效果喜人,值得借鉴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