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综合资讯 > 时事要闻 >
转变扶贫方式 促进民生改善
添加时间:2013-09-05 09:59    来源:点击:

  南江正处于扶贫开发的攻坚期,全县有扶贫重点村166个,绝对贫困人口9.55万人,贫困发生率达16.46%。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430元,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2487元、1571元,治穷致富、同步小康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坚持以巴山新居为抓手,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培育新型经济组织为纽带,以农民增收为目的,推动扶贫开发六个转变,促进民生切实改善。

  一、坚持规划引领,实现点式扶贫向全域扶贫转变

  把推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协调推进,改变就扶贫抓扶贫、就农村抓扶贫的方式,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围绕国家2011―2020扶贫开发纲要和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编制《十年扶贫规划(2011―2020)》、《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南江县)(2011―2015)》、《率先建设扶贫攻坚示范县实施方案》等规划,同步编制新居、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实现了扶贫规划全域覆盖,重点突出,推动扶贫开发与县域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协调发展,确保2020年与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二、突出扶贫重点,实现由单项扶贫向综合扶贫转变

  (一)实施巴山新居工程。按照“建设光雾山幸福美丽新村”的思路,花大力气建设巴山新居,到2017年,完成8.6万户土坯(危旧)房改造,建成综合体7个、中心村21个、聚居点1038个,基本实现户户住上新居。

  (二)实施乡村道路工程。把乡村道路通达通畅作为扶贫攻坚的基础任务,加快推进乡村道路改造和建设。到2017年,全面建成县到乡一小时经济圈,实现村村通水泥(油)路、全部中心村和多数建制村通班车,根本解决群众出行难、产品运输难问题。

  (三)实施产业扶贫工程。立足南江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南江黄羊、金银花、富硒茶、山核桃、翡翠米、七彩林业六大特色扶贫产业,按照“推进一片扶贫、建成一片产业”思路,把南江建成西部地区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围绕医药食品产业、矿产资源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依托产业园区,充分开放合作,全力招大引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到2017年,园区年产值实现100亿元。高端发展生态旅游,坚持招商开发与自主建设并重,全力抓好景区整体打造,把光雾山建成西部山地运动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到2017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5亿元。

  (四)实施教育提高工程。把教育提高作为治穷治愚致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推动扶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大力实施职教攻坚战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扎实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不断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五)实施公共服务工程。把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扶贫攻坚的基本要求,加快农村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科技等公共服务建设。

  (六)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突出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天保工程、退耕还林、渠江流域综合治理、地灾防治和水土保持等工作,促进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加快建设川东北重要水源涵养地和生态保护屏障。

  三、创新扶贫方式,实现由单元扶贫向连片扶贫转变

  按照“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扩面”的思路,大力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战略,整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将全县48个乡镇522个村规划为10个扶贫开发片区,坚持每年启动一片、巩固一片、提升一片,梯次推进连片扶贫开发,努力实现“一片一片的规划、一片一片的推进、一片一片的脱贫”。初步建成覆盖12个乡镇112个村11万人的元顶子片、红光―沙河―东榆片,减少贫困人口5.85万人。到2020年,全面完成全县9.5万人减贫目标。

  四、激发内生动力,实现由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

  (一)深入推动科技扶贫。围绕科技扶贫示范县建设,强化县、乡、村、农业科技大户四级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在48个乡镇成立农技站、畜牧站、林业站等科技站所,建成农村科技专家大院7个,初步建成了全域覆盖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围绕培养1名科技明白人、减少1户贫困户,依托省林科院、省森防站、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机构,深入开展“科技三下乡”、“科技进村入户”等活动,切实加大实用科技技术推广和农民科技培训,带动全县10万农户创业致富。切实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升创业就业能力,实现年均技能型人才输出20万人次以上。

  (二)全面推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固化农民产权权属,推动产权市场化流转,促进农村“死”资源变“活”资本,切实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今年全面完成48个乡镇“八权一股”确权颁证工作。成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组建投融资担保公司和产权评估中介机构,规范建设县乡村三级产权交易平台,努力为产权交易和流转搭建平台。

  (三)大力开展扶贫互助。抓住“全国互助资金试点县”、“全国互助资金监测县”等机遇,开展村级扶贫互助资金项目。目前,项目村达到82个,吸纳贫困户入社6865户,占入社农户的72%,累计发放借款3902万元,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进程。

  五、创新扶贫机制,实现由党政主抓向群众主体转变

  (一)创新扶贫规划机制。始终突出群众主体,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群策群力编制扶贫规划,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实地踏勘,广泛吸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采取召开院户会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切实做到群众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监督、自主评判,杜绝了规划与群众需求“两张皮”。

  (二)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发挥扶贫项目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采取民办公助、项目补助、以奖代补等手段,坚持“多建多补、少建少补、不建不补”和“一事一议”的原则,最大限度调动群众投身到扶贫开发的积极性,改变过去“让我投入”为“我要投入”。2012年贫困村群众在道路、水利、新居等建设中出资投劳累计折款达9.3亿元,相当于国家项目投入的2.5倍。

  (三)创新建设机制。积极推行竞争立项、滚动调项,建立“自上而下”的宣传发动机制和“自下而上”的申报审批机制,优先启动群众积极性高、班子队伍强的地方,坚决不办老百姓不愿办的事,不办老百姓不参与办的事,让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决策权、选择权、监督权、参与权,实现由“政府大包大揽”向“群众自我发展”转变。

  (四)创新帮扶机制。坚持把扶贫帮扶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落实部门、乡镇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的工作责任制。逗硬落实县级领导干部“四个一”扶贫工作责任制,即每人每年挂联1个乡镇、1个贫困村,帮扶1―2户贫困户,帮助发展1个致富项目,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不见效不松劲。今年来,深化开展了为期三年的“万名干部下基层、访民情、问民计、解民忧、助民富”活动,全县2447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下派了23名年轻干部到贫困村驻点帮扶,有力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大力开展社会扶贫,积极回引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近三年累计回引投资4808万元,带动2000多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广泛开展爱心捐赠活动,充分发动全县干部群众和在外成功人士积极捐款捐物,近三年共计捐钱捐物折款1.6亿元。

  六、强化资金监管,实现由注重投入向注重效益转变

  (一)科学统筹扶贫资金。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要求,探索建立“三为主四投向”原则,即:坚持公益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以整合项目投入为主,经营性项目建设以受益业主投入为主,产业发展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专业大户投入为主;集中投向连片扶贫开发和新农村整村推进,集中投向城乡统筹发展,集中投向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集中投向重点项目及产业化发展,严格扶贫资金用途,确保每一分扶贫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二)强化扶贫资金监管。紧紧围绕构建“县、片区、乡镇、村、群众”五级监督体系,县上成立扶贫检查领导小组,负责对扶贫资金进行经常性检查;创新设立9个片区纪工委和监察分局,负责对片区乡镇监督检查;落实乡镇责任,聘请138名督查员,加强对辖区扶贫项目巡查;在522个村设立专职党务村务督查员,加强本村扶贫资金监管,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大力推行扶贫资金公示公告制度,对扶贫项目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情况进行公告、公示,广泛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切实提高项目资金透明度,确保每一分扶贫资金都能产生最大效益。

  (三)创新绩效评价机制。探索建立“三激励两约束一考核”的绩效评价机制,专项足额预算项目工作经费,根据财政扶贫项目推进情况,实行项目工作基础保障奖励、增量激励、整合补偿;对当年实施财政综合扶贫资金额度低于上年部分实行短少约束,未有效纳入整合的实行投向约束;按财政扶贫项目绩效评价得分奖高罚低,考核兑现项目工作经费,确保扶贫项目得到高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