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标准化实施面积突破1400万亩,生猪标准化养殖规模达到2600余万头,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标准化基地亩均增收150元以上……湖南省近年来举全省之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重要的经验就是讲统筹,成体系,模式新。
整建制、分产业梯次统筹推进
根据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湖南省明确了“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两个转变,实现三大目标”的农业标准化推进思路。“一条主线”就是要以农业标准化助推农业现代化;“两个转变”就是要由传统的基地建设提升到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上来,由传统的技术推广转变到农业标准推广上来;“三大目标”就是要通过农业标准化,实现农产品提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为此,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将农业标准化列入了重要内容;省农业厅成立了省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全省大部分市县将农业标准化列入农业农村工作重要内容。制定了《湖南省“十二五”农业标准化发展战略规划》。在省农业标准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整合各产业、行业资源,统筹规划标准化建设。分年度制订了农业标准化推进方案和工作目标,明确各级各单位职责及工作措施。各市县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省农业厅方案要求,整合地方资源,出台落实细则,采取整市、整县、整乡和整产业梯次、滚动推进的方式,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完善工作体系和技术体系
湖南各市县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股(局),明确牵头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全省90.8%的乡镇建立了农技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以此作为开展农业标准化的工作基础。
为加强对农业标准化研究、协调和技术指导,成立了湖南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围绕主导产业构建标准体系,建立了杂交水稻制种以及优质稻、绿茶、蔬菜、柑橘、葡萄等生产加工标准体系;围绕地方品牌发展构建标准体系,支持安化县、石门县、湘阴县、桃源县等建立了“安化黑茶”、“石门银峰茶叶”、“桃源大叶茶”、“靖县黄金茶”、“湘阴藠头”等品牌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将40多个著名地方品牌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列入“十二五”农业标准体系构建重点支持内容。
完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全省共建立4个省级、27个市级、172个县级农产品(畜牧、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和1200多个农产品基地、市场速测点,为农业标准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示范带动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2012年,全省各级共整合资金20多亿元,采取示范带动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核心区、推进区、启动区、引导区”四个层次,整市、整县、整乡、整产业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与常德市、怀化市两个地级市合作,实行厅市共推农业标准化建设。在常德,厅市共整合资金3.8亿元,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批)合作社、一套标准、一套检测体系、一个(批)品牌、一批标准园区”的要求,分层次推进农业标准化核心区、推进区、启动区、引导区建设,面积达630多万亩;在怀化,今年厅市共整合资金3.7亿元,以水稻、蔬菜、柑橘、茶叶、生猪、家禽等十大主导产业为重点,全市创建农业标准化核心区53万多亩、启动区100万亩、引导区150万亩,生猪标准化养殖“三区”规模达到310万头。
结合国家标准化示范县和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建设,以蔬菜、生猪、水稻、水产品等主导特色产业为重点,分层次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湘阴县将农业标准化列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绩效考核重要内容,以绿色品牌带动标准化基地建设,创建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基地25万多亩,水稻标准化生产面积占总面积50%以上;大通湖区渔场14万亩水面基本实现了规划设计、操作规程、管理制度等“十个统一”。
以产业基地县为重点整体推进农业标准化。农业厅系统各产业行业单位结合农业部“三园两场”建设,在推进“湘米工程”、“菜篮子工程”、“茶叶、水果品牌创建工程”、生猪规模养殖等工作过程中,大力推进基地县产业标准化建设。2012年,全省水稻产业标准化基地达到660多万亩,蔬菜达到220多万亩,茶叶达到50多万亩,水果达到270多万亩,生猪规模养殖达到2600多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