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现代农业设施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一批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在湖南省常宁市应运而生。为了解和掌握它们的发展状况,该市对23个家庭农场开展了调查分析。
基本情况
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该市已发展各类家庭农场461个,家庭农场发展态势较好,特征明显。
(一)创办主体多元,产业覆盖较广。所调查的23个家庭农场,其创办主体由返乡农民工、农村致富能人、村干部和停薪离职的公职人员(含下岗职工)等四类人组成,其中返乡农民工是家庭农场创办的中坚力量,占到总数的60.9%。经营范围基本涵盖粮食、蔬菜、畜禽、油茶、烤烟、水果等该市传统优势产业。
(二)业主素质较强,管理水平较高。据统计,有18个农场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有7个农场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或大学毕业生参与经营管理,有17个农场与超市或农产品经纪人签订了产品购销合同。
(三)经营规模适度,经济效益较好。从事种植业的,大部分经营面积在100―200亩;从事养殖业的,生猪养殖类年出栏在500头左右,家禽养殖类年出笼在1万羽左右。据统计,23个家庭农场2012年总收入为375万元,户均纯收入16.3万元。
现实意义
(一)破解了农村“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家庭农场作为培养职业农民的重要阵地,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动实现代际传承和新老交替,从而有效破解未来农村“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
(二)实现了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调查的23个家庭农场,流转土地总面积4345亩,户均189亩,租赁水面680亩。它们通过统一规划,规模经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三)加速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家庭农场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从事粮食、畜禽、油茶等该市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其先进经营理念和先进种养技术,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布局和规模生产,从而加速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四)促进了农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增长。相对于传统的分散家庭经营,家庭农场实行的是适度规模经营,他们既要流转土地,也需聘请人工,在增加自身收入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农户增收。
(五)推动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在家庭农场的带动下,大量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被当地农户所采纳和效仿。同时,一批农户受影响带动加入家庭农场行列,成为新的农场主,有效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
存在问题
(一)政策引导机制缺位,制约家庭农场做大。家庭农场是新生事物,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对“家庭农场”还没有准确、统一的界定,有关部门尚未出台系统的专门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从而在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保险等方面无政策扶持,导致有条件成立家庭农场的农民,缺乏组建家庭农场的积极性,影响家庭农场发展壮大。
(二)土地流转障碍凸显,束缚家庭农场做强。调查显示,当前,土地流转最大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土地集中连片难,其次是流转合同规范难。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滞后,影响家庭农场做优。一是技术服务难到位。二是信贷渠道不畅通。由于农场的土地、住房、机械设备等不能作贷款抵押,较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资金。三是产品销售无保障。
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策引领,激发发展活力。一是科学制定标准,规范市场准入。目前各地虽在探索家庭农场认定办法,但缺乏权威性依据,国家必须尽快制订统一的准入条件、注册登记办法。二是加强规划引导,建立长效机制。要将发展家庭农场纳入“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同时,建立家庭农场培育考核机制,纳入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三农”目标管理考核。三是出台“陪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应积极落实中央关于各类补贴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倾斜的要求,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优惠政策,对家庭农场给予更多的扶持措施。
(二)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发展动力。一是加大财政投入。要设立财政专项扶持资金,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支持家庭农场兴建生产服务设施,扩大生产规模,对经济社会效益显着、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家庭农场,重点给予奖励补助。二是整合项目投入。发挥项目资金引领带动作用,合理整合资源,尤其是农业、林业、畜牧等职能部门在项目资金安排上,要重点向家庭农场倾斜,适宜家庭农场申报的农业项目要优先安排。三是引导金融投入。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创新信贷品种。扩大财政贴息贷款面,把家庭农场纳入财政贴息贷款对象。
(三)优化服务指导,提升发展实力。一是强化科技服务。加强涉农部门专业人才引进,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和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家庭农场提供服务。二是规范土地流转。建立和完善市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引导土地依法、自愿、有偿、平稳地向家庭农场流转。三是健全流通网络。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解决农产品销售市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