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综合资讯 > 时事要闻 >
山西培训农村“领头雁” 力争“一个都不能少”
添加时间:2013-06-07 09:13    来源:点击:

  新闻背景

  2月27日,农历正月十八,晋中农村的年味还未散去。和顺县喂马乡河绪村村委会主任周随生没有去看红火,而是早早回家收拾行装,准备去县里参加农村“领头雁”培训。周随生这么“积极”,缘于尝到了“充电”的甜头。在去年的培训中,他把所学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搬到村里,坚持每笔收支经过电脑扫描才能入账,并张榜公示,乡亲们没了疑虑,村里工作也好开展了。

  像周随生这样的农村“两委”主干,全省有3万多人,他们是党和政府强农惠农政策能否落实到基层的关键,被形象地称作农村发展致富的“领头雁”。从2012年开始,省委组织部组织以县为单位,于春播前的农闲时间在全省实施了农村“领头雁”培训。今年又将培训范围扩大到农村(社区)“两委”所有班子成员和骨干党员,力争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懂规矩做表率 保持基层组织血脉畅通

  “我想问一下,在过去一年中,你在村里召开过几次党员大会、几次村民代表会议、几次支委会?开展过多少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和顺县农村“领头雁”培训班上,县委书记孙永胜向在座的村干部发出一阵“连珠炮”。孙永胜坦言,不少人被“考住了”,这说明他们工作责任心不强,从本质上讲,乃是党性不强、自身素质不高的表现。

  和顺县喂马乡党委书记柳建斌分析,一些农村“两委”与过去相比,在管人管事方面的作用有所削弱,出现了“血脉不通”。开展村级干部培训,就是要消除“隔热层”,把转型跨越的热潮迅速传导到基层,传导到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当中,解决上边热下边冷、上边急下边不急等问题。

  “大家有必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思考一下国家的大政方针对每名村干部意味着什么,总结和反思作为一个村干部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要用什么样的信念和工作状态投入到工作当中,如何在各自的村做出一些像样的事情来。”吕梁市离石区委书记阎刚平在为全区农村“两委”主干讲授“农村干部如何抓党建”时,对他们提出“新任的要懂规矩,连任的要做表率,一肩挑的要寻突破”的要求。

  记者调查了解到,我省“领头雁”培训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题,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党章、群众工作方法、农村(社区)基层党建要求、社区网格化管理和组团式服务、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以及农村实用知识和科技文化知识等内容来开展。省委组织部编写了《农村“领头雁”培训计划学习资料》,发放到每个受训人员手中。不少地方还创设“自选动作”,编印了符合当地实际、内容通俗易懂的培训材料。

  缺什么补什么 为村官学习配好“自助餐”

  俗话说,牵马河边易,逼马饮水难。搞好“领头雁”培训,关键是要找出适合农村基层干部的“口味”。省委组织部为此多次赴各地进行专题调研,力求培训内容与培训需求对接,保证“老师讲的就是农村干部想听的”。各地积极创新,在延伸培训上下功夫。培训时间不算长,学习内容却十分丰富——

  法规解读。近年来,我省因煤炭开采引发的土地补偿、房屋拆迁等矛盾纠纷愈来愈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涉农法律法规及土地流转政策因而成为各地培训的“必修课”。和顺县马坊乡城家庄村大学生村官陈栋坦言,一些农村老支书就是吃了不懂法的亏,糊里糊涂上了人家的圈套。这些课程大受村官们“追捧”。晋中市司法局宣教科科长权进强告诉记者,他到县乡讲完课,许多村官还追到后台向他请教。

  技术培训。提升农村干部致富带富本领,无疑是培训工作的“重头戏”。和顺县林业局副局长贾忠义介绍说,2008年,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核桃树,一些村由于管理跟不上,推迟了挂果年限。县里以“领头雁”培训为契机,邀请了郑州果研所专家郭连成教授、左权县“土专家”路三珠前来传经送宝,不但达到了增收目的,还为各乡镇培训出一批业务骨干。许村核桃种植专业户于增寿感慨地说:“领头雁培训学到的绝非花拳绣腿,而是实打实的真东西,很多东西比在大学里学的都实用!”

  互动交流。“书记讲给书记听”,培训班不但邀请各县(市、区)委书记和班子成员登台授课,还安排学员们直接与先进村的“两委”主干对话,释疑解惑。课堂教学以案例教学为主,每个专题讲完之后还进行分组讨论,增强学员们的学习兴趣。大学生村官陈栋把一个难点村带成了先进村,被晋中市评为“十佳大学生村官”,他向村官们传授“秘笈”,要处理好与“三种人”的关系,即:辈分长威望高的人、兄弟多家族大的人、难管理爱生事的人。许多新任村官表示,这种“手把手”式的教学方法解决了他们“水土不服”的问题。

  现场观摩。学员们还走进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农民家中,走进先进村的企业、走进高效农业示范园,亲身感受先进村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和村民的幸福生活,抽象的政策、文件,变成了眼前具体实在、可触可学的现实样板。离石区“请进来”“走出去”双管齐下,一方面邀请原国务院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杨晓铎教授来讲学,另一方面分批选送优秀农村党员干部到先进地区“取经”。壶关县则把村官们带到了山西紫团生态农村有限公司食用菌种植车间,仔细观看食用菌生产的每一步。有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当场就要求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开展食用菌种植。

  冲破观念束缚 打开农村发展致富大门

  “太谷县依托山西农大,单从农业技术上讲甚至超过了沿海发达地区,但人家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我们却望尘莫及。”这是太谷县农村干部赴浙江绍兴农业工厂参观后的感叹。其实,有过同样困惑的农村干部不在少数。他们渴望干事创业,却苦于找不到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登高方知天下阔!”介休市义棠镇白岸村党支部书记武志忠坦承,学习培训让他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他告诉记者,过去老想着到外面招商引资,外出“取经”后豁然开朗:村里的闲散资金就有2亿元之多,为啥还骑着马找马?此后,武志忠说动了本村一个打算转产的煤老板,投资绿化荒山,发展庄园经济。

  “思想的大门打不开,发展的大门也打不开。”和顺县喂马乡党委书记柳建斌举例分析,该乡产煤村从煤矿开采中获得的土地补偿金和生活补贴款,每户都有40万元之多。然而,许多村民没有用这笔宝贵的资金来发展后续产业,而是用来进城买房、攀比购车,更有甚者,跑到城里挥霍一空。他希望广大农村干部通过学习培训,打破条条框框,在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水平上开动脑筋,尽快找到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径和产业。

  该乡河绪村菇农周军生无疑领会了柳建斌的深意。2012年,他经过县农业局的技术培训,领办了农业种植合作社,带领40多名村民兴建了14个反季双孢菇棚,每棚年均获利五六万元。今年开春后,他打算再兴建7个菇棚。菇棚生意的红红火火,打消了许多村民买房购车的想法。春节期间,跑到周军生家里商量入股的村民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