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海虹大丰收的时节。日照作为全国最重要的海虹养殖区,产量占全国的7成,占全球的4成。3月14日,记者来到岚山渔港采访了解到,今年海虹的产量比去年增加不少,去年一根皮条上只能收30斤,今年平均能收50多斤,好的能收100斤。价格也比去年要高两三毛钱。岚山区自2002年开始浅海筏式海虹养殖,面积已经发展到今天的30多亩。由刚开始的单打独斗,现在逐步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协会、养殖大户。单一养殖海虹对海洋资源破坏性极大,去年开始又逐步发展综合立体养殖,修复海洋生态的同时还提高了养殖效益。一场自发式的海虹养殖革命,正在展开。
现场 海虹丰收百人上阵
3月14日上午10点左右,记者来到岚山渔港,本想见到如火如荼收海虹的景象,却扑了个空,并不见海虹的影子。一位正在忙着收拾网具的渔民说:“收海虹都是凌晨4点多出发,到下午两点左右才回来。非常辛苦,到时候再来吧。”
果然,才下午1点半,第五艘满载着海虹的渔船驶入港里,一船黑色的海虹把船舷压得很低,几名工人笑着朝岸上的人挥着手。岸上等待着的上百名渔民立即放下手里的茶杯,准备干活。船刚靠岸,十几个人就围了上来,他们都是船主雇来的,男的一小时20元,女的一小时10元。
两米长的橡胶皮条上,满满的都是海虹,轻的有五六十斤重的上百斤。往岸上起吊,都要用到小型的吊车。“这一船有两万多斤。有的拉上来之后,就被青岛、烟台等地的车拉走了,有的直接送到了加工厂进行处理。”渔民们说着。有的渔民图省事,干脆站在大包的海虹上,用吊车吊到岸上。
到两点之后,几十艘渔船陆续回港。一台台吊车忙碌不停,上百人在岸上从皮条上往下剔海虹、把海虹装车,码头上人声鼎沸,处处都是海虹的腥味。
行情 产量价格双双上扬
王先生今年养了4万根皮条的海虹,在往上收海虹的间隙有一搭没一搭地跟记者说着话。
“今年产量比去年好多了,去年一根皮条也就能收二三十斤。今年五六十斤没问题。而且,今年的肥满度明显要好于去年。”王先生说,海虹养殖受海水情况影响较大 ,往往都是靠天吃饭。去年下半年虽然遭了台风,产量却好于去年。
令王先生比较欣慰的是,今年的价格也比去年要好。他现在往外地批发一般是9毛钱左右,去年同期只有五六毛。“产量和价格都提高了,今年收成比去年要好一些。”
据岚山区海洋与渔业局专家介绍,去年海虹价格平均四五毛钱左右,今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每斤八九毛钱,明显好于去年。海虹采收和销售要持续到清明之后,到时候海虹就要瘦了。“虽然现在采收了还不到一半,但总体来看,行情明显好于去年。一个直观的感受是,今年注入市场、被市民消费的海虹多了。”
养殖 立体养殖修复环境
在海产品中,海虹算是最便宜的了。但正是这种便宜的贝类,在日照却形成了一个超过10亿元的产业集群,并成为我国最大的养殖和加工出口基地。日照年产量超过50万吨,占到了全国产量的7成,全球的4成。
以岚山区为例,该区自2002年开展浅海筏式海虹养殖,2012年总产量达到14万吨,总产值约2.52亿元。据岚山区海洋与渔业局渔技站站长刘刚介绍,“十余年来,岚山区的海虹养殖一开始也是单打独斗,以散户为主,这样在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上很难突破。近年来,我们着力培育规模化养殖组织。现在全区已经有养殖专业合作社3家,养殖协会3家,养殖业户111家。其中山东龙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轩辕海洋开发有限公司、日照市有金水产有限公司等三家是比较大的,每家都有几万亩水域。”
“日照海虹养殖多年。单一品种的养殖对海洋环境破坏很大 ,导致产量和品质不断下降。我们比去年开始就准备发展综合立体化养殖,今年准备再扩大 10万亩。比如,上层海虹与海带、网箱相间养殖,底部设人工鱼礁,养殖海参、鲍鱼、魁虷等。海带上脱落的碎屑可以供滤食的海虹,海虹的排泄物又可以给鱼类、参类等提供食物。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链条,可以修复单一品种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刘刚说。
深加工 国内份额逐步扩大
长期以来,海虹一直不登大雅之堂,常常在集贸市场上以每斤1元左右的价格销售。2008年,日照海虹的命运有了一次飞越。这一年,日照市金康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安瞅准时机 ,想做海虹出口的生意。他的做法得到了日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支持,对金康公司的相关人员进行了出口双壳贝类产品国外标准要求、检验检疫相关规定等的培训,帮助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进行了备案。这一年,金康公司加工了500多吨海虹出口到俄罗斯、乌克兰和韩国等国。
据了解,从2008年至今,在出口的带动下,日照海虹的产量连年翻番,现在日照有十余家家海虹加工出口企业以及多家内销企业,产品出口到俄罗斯、乌克兰、韩国、美国等地,去年海虹产量达到 50万吨,仅海虹原料销售就超过了10亿元。
岚山区的东海水产就是一家做海虹出口的公司。据公司总经理刘布臣介绍,其产品主要出口日本、韩国、中东、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主要以冻品为主。“刚开始的时候,国内很少有人吃即食的海虹制品。国内市场,这两年增加很快。去年我们公司国外市场占7成,国内只占3成。今年我们重点扩展一下国内市场,预计能达到4到5成。”刘布臣说,美元一直在贬值,出口形势比较严峻,国内市场的潜力非常大,只是还没有挖掘出来,需要慢慢培养。
治污染 建加工厂回收海虹壳
海虹壳,一直是困扰产业发展的一个难题,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一直为人诟病。海虹成品加工,关键的一步是煮熟之后去壳,费时费力,需要大量劳力。由于沿海对于海虹壳的倾倒要求比较严格,加之人力成本较高,加工企业都把海虹拉到内陆地区的农村,在当地去壳。一般剔出1斤海虹肉的人工成本是1元。脱去的海虹壳,大多随意倾倒在村头河道里,随处可见的海虹壳成为一道令人困扰的风景。
这一情况,近一两年内有望得到解决。刘刚说,有一家公司正在筹建海虹壳处理加工厂。海虹经过其粉碎加工之后,成为一种饲料添加剂,可用于猪牛羊饲料里,含有丰富的钙质。可以将人人头疼的废物变废为宝。
工厂建成后,将与海虹加工企业达成合作关系。海虹壳统一回收、无害化处理 ,到时候海虹产业将形成一条绿色有机的生产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