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贫血”板子不应全打银行
添加时间:2013-04-26 11:24 来源:点击:次
“从农村收来的钱款应该有一定比例贷款给农民。”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小组讨论时,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银监局局长陈琼的一句话,引起安徽代表团的群议。
客观看待农村金融“贫血”
今年初,安徽寿县农民沈树生通过抵押自家的农村房屋获得1万元贷款。沈树生2008年开始发展生猪养殖,作为普通农民,他的融资渠道和融资能力十分有限,生意没法做大,正在为借钱发愁时,用农村房屋抵押贷款的政策帮了他的忙,根据房产管理部门评估,他家8间砖混结构的二层楼房和4间砖瓦房价值近25万元。把自己的房子向信用社抵押,获得1万元贷款用来扩大经营规模。
“太难了,土地评估、房产评估和办证费,要花一百多元,赶不上现场办公,自己要跑乡镇跑县上,各个部门找人,挺耽误工夫,真正贷到手,也没觉得多高兴,起初也就是想试试到底有多难。”沈树生说。
全国人大代表、休宁新林草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光辉对农民贷款难深有感触。他说,相对工业类项目而言,农业项目获利周期长、利润低、抵御风险能力差,而且农民小额贷款业务笔数多、数额小,农户居住分散、情况复杂,管理起来战线长、难度大、成本高,商业银行都不愿涉足。
“目前农村对资金的需求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更多趋向于加工、运输、经商、助学等方面。但金融机构忽视了广大农村对贷款使用的新情况和新变化,仍对农村小额贷款的用途和范围进行严格限制,真正有资金需求、有生产经营能力的农户很难获得贷款。”陈光辉说。
陈琼说,不能把所有板子都打到银行头上,农户的资金需求规模相对较小,农户一般也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银行需要掌握农户的信用、经营能力、未来的收入流等情况,才能降低贷款风险,如果有完善的信用和担保体系,农户也有可能从较大的商业银行获得贷款。
金融下乡更要靠政策给力
“农民收入靠养殖、种植,成本大,利息又高,但只有投入才可能产生效益,国家要放松贷款政策。”陈光辉建议,国家近年对“三农”支持力度很大,但农村发展需要钱,不能让支持农村的成本靠银行来承担,不对支农银行给予政策优惠,银行就会做形式。
据陈琼介绍,在各方力量推动下,安徽金寨县获得了农村金融试点的政策红利。各银行业机构针对金寨县特点,创新和增加了信贷产品:中国银行六安分行推出林权抵押贷款,邮储银行六安分行推出针对茶叶经营户的茶叶专项贷款和小水电抵押个人商务贷款。农行安徽省分行在金寨试点应收账款质押、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多户联保,安徽省联社在金寨农商行试点发行金农易贷·福农卡。
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农村金融贫血,陈琼建议,国家应该在银行管理中规定,从社区、农村等区域汇集的贷款应该规定有一定比例必须投向这些区域,促进当地发展。“这在国外已是成文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