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水县东利村位于明水县双兴乡西部,全乡共有农户721户,总人口2134人,现有耕地1.53万亩,草原3.5万亩。近年来,东利村紧紧依托丰富的饲料玉米、农作物秸秆和天然饲草资源,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和生猪产业,通过走规模化养殖、合作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路子,全村畜牧产业实现强势发展,农民牧业收入稳步提高。2014年,全村有537户农民从事畜牧养殖业,占农户总数的74.5%,牲畜饲养量达3.34万头(只),其中出栏1.79万头(只),实现产值2500万元,人均牧业收入达23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1%。东利村主要做法是:
1、转变饲养方式,加快推进养殖规模化。虽然我村发展畜牧产业起步较早,普养面较大,但是由于过去几乎是家家户户养,小规模经营,饲养方式传统,经济效益一直较低。为支持和鼓励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我们通过村屯干部示范、经验丰富的养殖大户带动、组织养殖户外出学习、走屯串户宣传等形式,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转变饲养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养殖。2012年,东利村村支书常广生带领五户村民投资1000万元,建设了3000平方米圈舍,从内蒙古购回优质肉牛160头、优质肉羊300只,加快改良品种,发展规模养殖。全村先后五次组织50多人次,远赴内蒙古、河北等省内外先进市县学习考察,深入了解规模养殖益处,全面掌握养殖技术,动员一些既有养殖经验、又有养殖基础的农户发展规模养殖。通过带动养殖、考察学习,一些农户纷纷到外地购置优良牲畜,掀起了全村规模养殖热潮。到目前,该村已发展规模养殖户73户,规模饲养量达到1.5万头(只)。同时,他们还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吸引浙农发集团前来考察投资,现已签订框架协议,计划投资10亿元建设5万头种猪养殖场、20万头商品猪养殖场和200万头生猪屠宰场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在全村形成繁育、养殖、加工于一体的畜牧产业链条式发展新格局。
2、提升科技含量,努力实现服务标准化。为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始终注重提升科技含量,切实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的沟通联系,为养殖户开展标准化服务。在明水县畜牧兽医局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1处标准化繁育站点,用优质冻精改良当肉牛,用人工授精的办法改良生猪,引进优良种羊改良肉羊品质,不断提升养殖水平。坚持把牲畜疫病防治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每年由村集体拿出4000多元,聘请一名村级防疫员,为全村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开展义务防疫,全村强制免疫密度达到100%,常规免疫密度达到95%以上,连续多年无重大疫情发生,确保了养殖安全。加大畜牧科技培训力度,除组织农户到外地参观学习考察之外,还聘请县乡两级畜牧专家进村入户讲解先进技术,每年至少举办培训班两期以上,实现了全村养殖户全覆盖,并探索建立了全村规模养殖户交流合作机制,由村委会定期把养殖大户集中起来,相互介绍经验,探讨养殖问题,促使广大养殖户不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好地掌握先进技术,目前全村共搭建养殖合作对子50多对,形成了养殖服务的整体合力。此外,我们还充分抓住国家政策机遇,积极对上争取生产资料补贴、禁牧补贴、可繁母猪补贴、基础母牛扩繁补贴、标准化养殖补贴及牧业机械补贴,为养殖户发展注入资金,不断增强全村畜牧产业发展后劲。
3、强化组织引导,始终坚持工作责任化。多年来,全村畜牧产业发展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规模养殖,增加农民收入,仅靠养殖户的自身力量远远不够,村“两委”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强化组织引导,为广大农户起到“主心骨”和“服务员”作用。为此,他们坚持把加快发展畜牧产业作为全村“一号工程”,建立了村两委班子成员包屯包户的工作责任机制,明确规定每名村干部每人至少发展规模养殖100头(只)以上,发挥表率示范作用。同时,每名村干部要至少要联系一个屯、包扶一个重点户、对接一户重点企业,每周到屯到户不得少于一次,努力做到随时掌握养殖户和养殖企业生产状况,随时帮助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确保全村畜牧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渠道。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坚持村两委班子集体研究、集体决策,针对我村实际,制定了全村畜牧业发展近期和中远期规划,对规模养殖户做到了“五优先、一到位”,即优先帮助协调贷款,解决生产资金问题;优先安排建设用地,解决无处建舍的问题;优先承包机动地,解决饲料种植问题;优先支持养殖大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帮助协调上级部门办理手续问题;优先提供信息,解决产品销售问题;凡是上级优惠政策和拨付的政策补贴,保证全部及时兑现到位,最大限度为养殖户提供服务、支持和保障。据估算,去年以来全村共为规模养殖户落实贷款200万元以上,解决建舍用地30多亩,提供草原和饲料地300多亩,累计发放上级补贴近11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全村畜牧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