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弥勒,沿着8.6公里长的葡萄观光大道前行,数万余亩葡萄园内,云南红葡萄酒庄、东风庄园、米轨时光等葡萄酒加工酒庄坐落其中,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来观光、品酒、尝鲜葡萄、吃农家菜……
如今,弥勒市正以葡萄观光大道为契机,着力打造集特色农业、旅游观光、红酒文化品牌、产品加工为一体的葡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弥勒市葡萄种植总面积将达到10万余亩,葡萄产量达到15万吨,农业产值达15亿元;葡萄酒生产企业五年内销售能力达到5万吨以上,实现年销售收入4亿元;在2012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突破2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突破10亿元的基础上,每年力争以20%的递增速度发展……
东方农场的“三起三落一腾飞”
东风农场是弥勒引种葡萄较早的一家,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三起三落一腾飞”。
1965年,东风农场开始进行试验性栽培葡萄,但到70年代末,农场的发展遇到了瓶颈,种植面积只有200亩左右,成为第一个起落;1982年,东风农场开始规模性种植葡萄,为了解决产品的出路,还筹建了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葡萄酒厂——石林葡萄酿酒公司,由于酒厂的不景气和销售的限制,制约了葡萄的发展,在将近15年的时间中发展停滞不前,种植面积在2800亩左右,成为第二个起落;1997年云南红酒厂的进入,掀起了葡萄种植的高潮,新引进100余种葡萄新品种,东风葡萄五年间从2800亩发展到了2万亩,达到了高峰,号称红河州葡萄产业的支柱,是昆河经济带上的一个亮点。但梅鹿辄、赤霞珠等纯酿酒品种推广的失败及其他因素,使葡萄种植面积从2002年的2万亩回落到2004年不足1.5万亩,进入第三次低潮。2005年农场领导及时调整经营思路:以围绕酒厂种葡萄调整为根据市场种葡萄,引导职工调整葡萄品种结构,大力开拓葡萄鲜销市场,提出了 “抓好内、外两个市场,扩大鲜食葡萄销路,从根本上消除葡萄过剩的隐患,切保广大种植户的切身利益”销售工作的基本思路。从此弥勒东风葡萄有了自己的品牌,职工收入逐年明显增加,葡萄产业进入“腾飞”阶段。在葡萄行业市场上形成了两个响亮的品牌“东风源”葡萄和“云南红”葡萄酒,并驰名省内外,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2003年,东风葡萄被列入全国农垦100个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2005年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无公害农产品证书,2007年被批入云南省红河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
打造品牌 提升产业
弥勒具有得天独厚的土质、气候资源等优势,云南农科院园艺所先后在弥勒等地试种了克娜汁、赤露珠、梅鹿辄等13个世界优质酿酒葡萄品种,其生长情况均好于法国同期生长情况,果实品质已达到生产酿酒葡萄的要求。
培植一项支柱产业,除了决策层运筹帷幄,规划蓝图,更重要的是公司、农户要联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在起步中坚持高起点,严要求,在发展中坚持规模化大生产,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近年来,弥勒紧紧抓住发展产业的机遇,时不待我大力发展葡萄产业。成立了葡萄产业开发领导小组,以“大手笔”的气势,在富庶的红土地上规划出了万亩连片的葡萄种植基地。打响了创云南葡萄名酒的战役。随之,神泉和高原两家葡萄酒产业公司率先入主弥勒,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发展思路分别在小三家农场、夸竹村、东风农场建成了云南省首座大型酿酒葡萄种植示范园和种苗基地。
弥勒把发展葡萄产业作为产业发展重中之重,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招商、惠商以及惠农政策,吸引客商连片种植,以此带动千家万户发展葡萄产业。制定并完善了“葡萄育苗技术规程”、“葡萄修剪技术规范措施”、“葡萄施肥技术规程”、“葡萄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葡萄果实采摘标准”、“无公害葡萄生产技术措施”等规范措施。东风农场还制定统一品牌、统一宣传、统一开园时间、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市场指导价格、统一包装、统一组织销售、统一服务、统一奖惩“九个统一” 。
近年来,借助“弥勒葡萄”品牌的知名度,弥勒市委、市政府顺势而谋,勾勒了“十二五”时期以葡萄产业促进县域经济的联动发展蓝图。
以葡萄产业带动弥勒高原特色、高效、现代农业的发展。采取土地合股经营、产业转化、有偿租赁等形式,引进外地葡萄种植大户、发展葡萄产业专业合作社来开辟具有高原特色、高效、现代大宗(集团)型的农业生产格局,到2015年全县在弥勒东风农场、新哨、西一、弥阳、朋普、虹溪等乡镇农场中新发展葡萄种植7万亩,总面积达到10万余亩,年递增25%;并建立3.5万亩的优良品种、技改高产基地,使传统的水晶、玫瑰蜜葡萄在品质和效益上实现新突破,葡萄产量达到15万吨,农业产值达15亿元。并以葡萄产业带动葡萄酿酒业的发展。在现有企业的基础上,再引进3家以上大、中型葡萄酒加工企业,使葡萄酒加工企业达到10家以上,开发葡萄酒庄(酒堡)50家,做强做大产区优势,加快弥勒葡萄产业与国际接轨步伐,把弥勒建成中国葡萄展示园、一流葡萄产区和云南乃至全国著名的高原葡萄酒城,使葡萄酒生产企业五年内销售能力达到5万吨以上,实现社会、企业利润最大化,五年内产品销售占据国内外一线城市,实现年销售收入4亿元。
深化产业链 谋求大效益
立夏刚过,当记者踏上弥勒这片土地,满眼都是五颜六色的葡萄,一串串在田园中发出诱人的光芒,微风中,葡萄的香味,总让人垂涎欲滴。车子行驶中,一座座标着特有创意名字的酒庄、农家乐从窗口一晃而过,而沿路上私家车和观光的游人如潮涌。
记者随意走进一家集种植葡萄、酿造、销售、农家乐为一体的酒庄。这家名为“龙缘”的酒庄就建在葡萄园中,酿造车间虽没开始生产,但打扫得干干净净。农家乐的桌椅摆在葡萄架,桌桌客满,客人们有的吃农家饭、品葡萄酒,有的在葡萄架下信手拈来尝几粒鲜葡萄。
热情的主人——红河龙缘葡萄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云飞告诉记者,公司目前占地面积11000多平方米,拥有1000多平方米的酒窖,自有葡萄园3000平方米,签约葡萄种植户100余户,年产葡萄酒100余吨。甘思咪哚、大三弦系列葡萄烈酒畅销全国各地。每年葡萄酒销售和农家乐的收入都上数百万元。
在葡萄产业建成大气候时,弥勒市正积极谋划如何结合旅游业大力发展葡萄产业,实现工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
2010年,弥勒以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和省委、省政府把弥勒建设成为云南重要旅游城市的重大机遇,一方面投资3800万元,完成8.6公里长的葡萄观光大道,使城区城生态园和葡萄园两园相连;另一方面加快葡萄产业观光带建设,在新哨镇路体、里方、火木龙、郎才等村委会新植葡萄1万亩,使大道两旁变成田园式的农业生态旅游景观。
自2006年开始至今,东风农场已连续六届“葡萄采摘节”的成功举办,大幅提升了农场的知名度。2012年葡萄成熟期间,来农场采摘葡萄的游客达20万人次,私家车3万多辆。
弥勒根据目前国际、国内葡萄产业发展新趋势,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坚持多品种种植、多龙头牵动、多系列加工、多元化开拓市场方针,以市场为导向,稳定传统水晶、玫瑰蜜葡萄种植面积,围绕龙头企业适度发展酿酒葡萄,推进葡萄产业化进程,促进了葡萄主导产业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