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无锡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的指示精神,把农民合作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创新农村管理的重要抓手,加大政策扶持,强化组织引导,呈现土地、资产、劳务、物业、农家乐等多元化、多形态合作并存发展,一二三产业全面拓展的态势。据市委农办统计,至今年5月底,全市已组建各类农民合作社2967家,入社农户约70万户,占农户总数的90%,各类合作社带动农民年均增收15%以上。
加大政策扶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发展农民合作社。市财政设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农民合作社扩大经营规模、延伸服务领域、开展规范化建设、实施技术改造、提升服务能力,累计已扶持200多个合作社发展,扶持资金总额达3100万元。
鼓励创新实践。在“三大合作”的基础上,创新探索发展了各类合作联社31家,劳务物业等富民合作社116家,新区新安街道在全国首创了以“房权换股权”的富民物业合作社,宜兴市登记的苏、浙、皖青梅专业合作联社是全国首个跨省合作社,惠山区钱桥社区股份合作联社是全省第一批成立的社区股份合作联社。
促进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实现以高效种养业为主的产业环节全覆盖,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区域全覆盖。全市累计组建种植类合作社923家、林业163家、畜牧业143家、渔业147家、农机及服务业378家,成为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促进产加销一体经营的主导力量。
带动增收致富。2012年,全市各类农民合作社实现农民个人股权收益6.51亿元。其中村级社区股份合作社发放个人股权分配2.99亿元,有86万农民享受到了集体经济个人股权分红;各类富民合作社发放农民个人股权收益2.03亿元,户均5370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社员增收总额7.36亿元,人均增收7198元。农民合作社已成为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来源。
全市涌现了一批经营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民主管理优、示范带动好的合作发展典型,打造了阳山水蜜桃、母亲缘果品、西望紫砂等一大批享誉省内外的绿色名牌农产品,各类农民合作社正日渐成为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
服务
农民合作社通过实行统一采购、统一技术、统一商标、统一营销等服务,有效降低了产品成本,促进了增产提质,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大大提升。全市合作社统一购买农资比例达60%;通过“三品”认证的合作社达196家;拥有自主注册商标389个;年培训农民10万人次。
-当好产销助手增强致富能力
宜兴市坤兴养猪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2年,年合作销售生猪15万多头,年实现销售收入2亿多元,年带动促进社员及周边养殖户增收1000多万元,是江苏省生猪销售最大的养猪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坚持科技强社,由过去的圈养变为栏养、网养,引进了自动喂料系统装置、清粪设备等科技装备,全员劳动力年出栏商品猪达500头以上,大大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猪场全部实施三分离一净化,使养猪污染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能源化,走上了良性生态循环道路。在生猪养殖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积极为社员搞好信息、技术、资金、销售等服务,与宜兴市瑞德食品有限公司、无锡天鹏集团公司签订了长期的购销合同,生产的“坤兴”牌商品猪销售价格比一般农户生产的二元杂交猪高出0.8元/公斤,其“溢价销售”模式作为江苏省农民增收的五项措施之一被推广。
-合作经营共赢推动产业发展
江阴市璜土镇2009年联合组建了江阴市璜土镇葡萄专业合作联社,推动璜土葡萄产业开始走产业化、组织化、规模化的道路。合作联社葡萄种植面积4520亩,合作社下设生产资料供应服务部和技术服务部,实行“五统一”管理,社员分户管理种植入社土地。2012年联社投资100万元建设了一座全新的现代化农民科技培训中心,逐渐形成了农资供应、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分级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在合作联社的带动下,全镇总栽培面积已达到1万余亩,年产优质鲜食葡萄1800多万公斤,年产值1亿余元,纯收入5000万元,其收益已成为全镇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