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项目 > 种植养殖 >
安徽养殖户董在良养殖的泥鳅七成以上出口韩国
添加时间:2013-07-08 11:30    来源:点击:

 

目前正是泥鳅生长的“黄金期”,董在良这位在怀远等地小有名气的鳅科养殖状元,脸上挂着憨厚的笑。他指着40口精养塘告诉记者,他亲手繁育的“孔津湖一号”泥鳅,因产量高、质量好、营养价值高,不仅销售到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中城市,70%以上出口韩国。

通过地笼,董在良熟练地倒出一网活蹦乱跳的黄泥鳅,快活地说:真的没想到,泥鳅有了品牌后,这里400亩精养塘和5000亩稻田里的泥鳅,全都披上了“黄金甲”,不仅亩产量比过去提高了2000斤,价格也提高了20%,每公斤卖上8.5美元的好价钱。

流转孔津湖低洼地养泥鳅,是董在良创业时的设想。他把开挖的精养塘和稻田地,都当成自己养泥鳅的实验田,创办了泥鳅养殖基地。随着养殖规模的逐年扩大,他的泥鳅养殖方式也从原来的小池塘、小网箱,发展成为“公司+协会+农户”鳅科养殖产业,他本人也成为孔津湖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董在良在品种繁育中发现,当地泥鳅品种因近亲繁殖,个头小、产量低、卖相差,形成不了规模。他深知,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竞争力,就拿不到出口通行证。当地鳅科养殖协会的165名会员和合作社300多泥鳅养殖户,都把希望寄托在董在良的泥鳅养殖基地上。

而立之年的董在良,沿着淮河水系逆流而上、顺水而下,多次寻找适合泥鳅杂交的优质品种。他发现,用大别山的大泥鳅和当地泥鳅杂交,繁育出的新品种个头大、肉质好。董在良给它申请了品牌叫“孔津湖一号”。去年试验成功后,他以协会为依托,把培育出的抗病能力高、成活率高、养殖成本低的杂交泥鳅,全部投放到孔津湖低洼地里,泥鳅平均亩产由过去的3000斤至5000斤提高到6000斤至8000斤,总产也由370吨提高到500吨以上。今年截至目前,“孔津湖一号”泥鳅已出口韩国300吨。

品牌效应,让养殖户尝到了甜头。农民董丙群去年养了15亩地“孔津湖一号”。他兴奋而充满自信地告诉记者,去年秋天泥鳅大丰收,随便捞起一道地笼,全是鲜活的大泥鳅;今年产量肯定不会比去年差,纯收入突破10万元没问题。据介绍,当地养殖协会会员和合作社养殖户,去年养泥鳅人均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