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种植历史,30万亩稳定面积,3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
红干椒真正成为了开鲁县富民产业,火红的日子正在演绎着幸福生活。
开鲁县在培育发展和壮大红干椒产业上,从调研论证到探索总结,在农牧业现代化产业突围中一鼓作气。
从零星的散户种植,从全镇铺开到全县推广,辐射周边旗县增量发展,加强冷库设施建设和现代化交易平台建设,引进红干椒加工企业,完整的产业链条已经形成开鲁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红干椒生产基地。
红干椒生成了红火日子。
培育发展:从零星种植闯出一条产业化发展新路子
6月上旬的开鲁县东风镇,记者见到一户椒农在补栽红干椒,十多个帮工动作整齐麻利,栽下一棵椒苗,平均不到两秒钟。
国道303线的另一侧,椒农张国龙正在耘地。一台小型汽油发动机通过安装简单的连动装置,变成了一台被称为“气死驴”的铲耘机器。经过一道横展的塑料供水软管时,他取下一个棉垫,垫在软管上,小心地驶过。张国龙承包10亩地种植红干椒,每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
每到上秋季节,一堆堆色彩鲜艳的红干椒沿着国道303线,在道德市场两侧铺展开来,宛若一条条红色的河流。椒农们忙着采摘干椒,客商们等着过秤,车辆往来穿梭,一部分直接拉到沿海港口装船外运,一部分打包后直接放进冷库储存。储存起来的红干椒出售期被拉长至全年,一般等到春季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时,经过科学存储的数万吨红干椒才陆续上市。
开鲁县红干椒种植历史较早,据当地村民介绍,30年前原道德乡的一些村屯就开始自发种植,当地政府逐渐加大推广红干椒种植力度,甚至采取逐村逐户落实等方式,才彻底改变“玉米为王”的局面。
发展规模形成后,丰厚的回报促使红干椒种植面积急剧扩大,2002年曾一度发展到45万亩。由于市场建设不完善,又受到种植面积急剧膨胀的不利影响,当年价格低迷,椒农急于出手,货源形成史无前例的拥堵高峰,椒农的收益受到一定影响。自2003年开始,开鲁县通过多种方式适度调控,把工作重心由扩大面积向提高产量、效益上转移,全县种植面积保持在30万亩上下,总量保持在10万吨左右,价格波动趋缓,效益持续提高。
当初为解决红干椒种植及销售问题,开鲁县政府部门组织乡镇村屯成百上千人到山东、辽宁、河北等地考察市场,推动了开鲁红干椒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些红干椒经营企业不再单纯依托本地货源组织生产和发售,他们已经走出本县,转赴山东、河南等地组织货源,由以前的学习考察“走出去”,转变为如今的经营购销“走出去”。
最终,开鲁县红干椒被卖到韩国这个全球红椒食品集散地。
开鲁县红干椒协会负责人梁长武每年都要组织协会直接向韩国出口数千吨红干椒。他说:“韩国已经形成了国际红干椒加工与贸易集散的主市场,国际市场需求比较稳定,每年从中国进口鲜椒数量超过15万吨,其中80%都是开鲁红鲜椒。”据调查,中国和印度是目前韩国红干椒加工的主要货源地,对韩供应相对稳定。其鲜椒主要货源供应地开鲁县,也已经形成国内最大的红干椒生产基地和集中发售市场,因其优良品质,开鲁红干椒已被国际市场完全认同。
红干椒产业的发展完善,让当地农牧民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开鲁县农牧业局副局长肖彦江曾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28万亩种植面积计算,保守地说,亩产500斤红干椒,按照当前价格,全县椒农总收入也突破7个亿,人均增收千元以上。”事实上,随着膜下滴灌等新项目技术的实施,大部分土地已突破了亩产800斤。
科学指导:品种实验示范推广使盲目栽植一去不返
在道德村一片红干椒地头儿,记者巧遇前来指导实施红干椒新品种比对试验的技术专家杨新民。杨新民介绍说,这个项目区内,4000亩都是试验和示范区,示范区是超千斤新品种示范,试验区有水肥一体化试验、全程病虫害防控试验、多品种对比试验。
椒农高杰拿出了2亩地用于70多个新品种的试验比对,高杰说,每亩试验田补贴一千元的风险保障金,我们管起来更是格外精心。较其他村相比,去年道德村红干椒收入平均每斤多卖4角钱,主要原因就是选用了示范品种,提高了干椒质量。
多年种植历史也为红干椒品质退化、品种杂乱、色价降低埋下了隐患,在红干椒大面积收获期,时有滞销和价格偏低现象,市场竞争力走弱。
为解决这些问题,东风镇、开鲁县、通辽市组建三级科研指导体系,市农科院建立红干椒研究室,重点开展适宜品种的选育、引进,集中解决红干椒品种退化等问题;着力改变单一的干椒品种为干鲜两用品种,重点推广北星5号、吉林金塔、鲁红6号、蒙椒4号等高产高效专用品种。在良法配套方面,由市农牧业局牵头,依托中国辣椒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等科研力量组建红干椒创新团队,开展红干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研究;建立红干椒试验区,重点开展红干椒嫁接技术研究,解决红干椒重茬和种植密度问题。
2012年,东风镇着手开展红干椒新品种实验示范推广工作。今年在道德、东方红、永生、章古台和东明5个村落实试验示范田2万亩。选育优良品种,引进圣原等大型育苗企业,采用先进的工厂化育苗方式、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模式及大面积机械化移栽方式。
项目支持:形成推动产业化加快发展的有力保障
东风镇道德村是开鲁县红干椒种植的发源地,在全县来说,不仅种植历史最长,而且种植面积也较大。近几年,这个村连续实施膜下滴灌技术,促使红干椒产量、品质不断提高,成为客商抢购的第一站。道德村百姓因红干椒受益,该村也成为了红干椒种植示范村,2010年实现人均收入超万元。
今年,道德村新增2000亩种植面积,建成了红干椒万亩膜下滴灌项目区,总面积达1.1万亩。基于去年经验,村委会主任王海艳介绍说:“根据我们的对比研究,膜下滴灌项目比大田种植亩均增产200斤,我们又使用了试验成功的特定品种,出售时,每斤价格高于平均价格0.4元以上。”
在这一项目区,“一快四省一增”的特点十分明显。红干椒需要二次移栽的习性使得这一技术缓苗快的特点充分显现。据当地村民介绍,由于今年春季地温偏低,提前一周缓苗可促使红干椒提前上市。膜下滴灌技术还可实现亩均节约耕地面积10%,节约底肥50斤,省水省工达到70%。比照常规栽植,亩均增收450元以上。
为了保证椒农效益更大化,开鲁县充分利用设施农业的优势,成立了“道德红”、“德椒”、“开鲁县辣椒”等20多个产业协会。开鲁德椒红干椒合作社理事孙长久说,合作社主要为广大椒农提供优质的种子和农膜、化肥,并且在地块、品种、育苗、技术和销售上实现“五个统一”。另外,合作社与椒农签订定价回收合同,市场价高时按市场价回收,市场价低时按合同价回收,给椒农吃下了“定心丸”。
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如何为红干椒这项产业推波助澜,正是决策者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东风镇在今年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采取整镇推进方式,同步规划实施14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节水增粮等农牧民增产增收项目。通过整合项目,打造现代化红干椒交易市场,建设电子商务平台。
该镇新建占地483亩的红干椒交易市场,场内建设冷冻冷藏库2栋,引进商户51家。市场内配套服务设施齐全、功能先进、组织化程度高,可实现年交易干椒3万吨,保鲜冷冻鲜椒2万吨。道德村辣椒经纪人郭亮说:“市场建成后,我们不再到各村屯收购,也不需跑到外地销售。椒农自己把椒送到市场,吸引外地客户上门收购。我们用省出的时间管理好市场,想尽办法服务好就行了,我们这些经纪人也提高了一个层次。”
东风镇党委书记鲁春昱说:“东风镇是全县辣椒输出基地,建设一个高标准的现代化辣椒交易市场,就是要使辣椒销售形成合力,逐渐掌握全国红干椒市场的话语权。”
延长链条:引进加工企业化解行业风险壮大县域经济
为切实保障椒农利益,促进产业化发展,开鲁县从品牌集中宣传、品种调优更新、技术力量调配、资金贷款协调、配套市场冷库建设、引进加工企业等多方面入手,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使单纯的特色农业种植向规模化组织营销和工业化加工提高附加值方向转变。
走进吉锦农业有限公司,处处呈现出繁忙景象。在择选车间,100多名工人被艳红的椒盆分隔成整齐的区域,清洗、初选、精选、质检……据公司负责人介绍,去年在鲜椒采摘期,企业共收购鲜椒6000多吨。收购量能够保证企业今年满负荷生产,可生产腌制椒3000吨,实现利税3000万元。
人禾斋红干椒有限公司已办理完食品生产许可证,正式投产。首批生产的“青椒味增酱”、“香辣牛肉酱”等8个系列产品,以礼盒形式包装销售,刚上市就成了抢手货。公司总经理吴卓良告诉记者,还有10多个品种系列辣椒酱将全面投产,目前公司已和北京、沈阳等地的批发商取得联系,产品主要投放各地大小超市,市场前景乐观。
针对市场需求,开鲁县先后引进双利椒业、盛宇食品、有银食品等加工企业,加工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山东飞达红干椒加工项目及大连吉锦公司产品加工项目的投产,使得当地红椒加工能力达5万吨以上。目前,全县红干椒深加工龙头企业达到7户,改写了过去只能生产辣椒丝、辣椒粉、辣椒酱等粗加工的历史,也使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化解了椒农应对市场的风险。
未来5年,该县红干椒加工产业将进一步加大辣椒系列食品加工企业的集聚,新上色素、辣椒碱、辣椒籽油等项目,争取到2017年实现产值60亿元。在富民增收的道路上,“辣椒加工”这一红色产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