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乡镇工作驻村时结识的小潘告知我,去年他挖池塘0.2亩试养了一年的黄鳝,本想摸条路,赚点钱,增加收入,但辛苦一年,劳没少投,力没少花,钱没少费,到年底只拾到几斤瘦骨嶙峋的小黄鳝,搞得一头雾水,始终不得其解,气得今年宴旗息鼓未再搞,今日碰上我,要我帮忙分析个中来由,指点迷津。我仔细询问了其挖塘养鳝的整个操作过程及管理方法,并将其带到办公室,找来相关资料与他共同磋商,对照分析。他不时地说,这点没做到,这点搞错了,这点连想都没想到,这点做是做了但还差一截,通过分析,两人认为失败原因无外乎这几条:
一是苗种选择不当。鳝种是外地和本地农贸市场上收买的商品鳝(多数为野生的),因其暂养过程和在贮存、运输等环节操作又不科学,致使放养时死亡率达一半以上,而正确选种方法则是首先应在正规养殖场购鳝种,既经济又有质量保障,在品种选择上宜选深黄大斑,土红大斑类型,才能取到生长快,效益好的目的。
二是大小混养严重。放养的鳝苗不管个体大小,不管品种类型,不管购买先来后到,统统倒入池塘中,结果导致体质弱及个体小的不是被大鳝吞食吃掉,就是因其体质衰弱而死亡,从而是造成产量低的主要原因。
三是管理不够科学。要表现在池水过深达20厘米以上,导致无鳔的鳝需频繁游至水面呼吸空气而消耗大量体能,直接影响正常生长,正常的池水深度应根据鳝体大小一般宜在5~10厘米;池中没有培植任何提供黄鳝生存的良好生态环境的措施,如培植水草等水生植物,以利伏天隐暑降温;错误认为施粪肥可改良水质,结果诱发多种疾病,花费了一定的药费和精力;饵料投喂极不科学,不是经常换饵料品种投喂,就是直接喂食青菜、米饭、豆渣、菜饼等“素”食,前者造成因饵料无稳定性,突然改变饵料种类,造成黄鳝难以适应而拒食,后者因营养满足不了其生命活动需要而影响正常生长,增重更是无从谈起,久而久之还将引起黄鳝个体逐渐瘦弱和发病死亡,而投喂动物性饵料或全价配合饲料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和个体发育及产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