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小型山塘水库星罗棋布,以往主要是以灌溉为主,由于水位落差大,很少有人利用养鱼,是我区养殖水面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选择开发兴桥镇东塘村的上塘山塘水库,此库是一座多年荒芜,纯属人放无养的山塘水库,最大水位面积30亩,养鱼水面10亩,最低水位仅5亩。通过1年的养殖,初步探索了一套山塘水库高产养殖经验,从而使全区的小型山塘水库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整个山塘水库的合理开发利用。
1、因地制宜是关键:山塘水库水的交换量大,且有效库容养鱼面积少,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放养时间上突出“早”字,即(除淡鱼白鲳以外)实行冬放鱼种;在鱼种规格上突出“大”字,做到放规格鱼种和斤两鱼种;在品种选择上突出“优”字,做到既鱼体健壮,又生长快的名优鱼;在投资上要舍得化本钱,基本上做到以喂商品饲料为主;在水肥管理上,做到养鱼与农田灌溉两不误,定好水位,一把锄头放水,合理调节水位。由于我们措施得力,保证了养鱼和灌溉用水,使以往九月份就干枯无水的山塘水库,变成了长年有水。
2、配比混养最合算:为了发挥山塘水库的水面利用率,我们选择了以淡水白鲳为主养鱼,混养彭泽鲫、团头鲂等草、杂食性鱼类,以及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做到了既养中上层鱼,也有底层鱼,分别搭配比例是:淡水白鲳2000尾,占32.7%,彭泽鲫2000尾,占32.7%,团头鲂500尾,占8.2%,鳙鱼120尾,占1.9%,鲢鱼1500尾,占24.5%。这样就保证了整体食物链的发挥,从而提高了山塘水库水体的充分利用。
3、饲料配方要合理:饲养鱼类饲料的配方比例是鱼类生长的前提条件,尤其在在饲养杂食性为主的水面中要全面地科学地选择饲料,我们试验的山塘水库水瘦,要想夺高产就必须使用人工配方饲料养鱼,根据当地的饲料来源因地制宜地使用菜籽饼、细糠、麦麸和一定数量的骨粉为配方原料,按3∶3∶4配制,并在每百斤配合饲料中加1.5市斤骨粉,通过半年多的饲养,杂食性鱼儿膘肥体壮,饲料系数仅1∶2.68,使原来的荒库变成了鱼库。
4、鲜鱼产量大提高:山塘养鱼的目的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鱼种规格确定产量,我们是试验中确定淡水白鲳、彭泽鲫,团头鲂的规格2寸以上,鲢鱼、鳙鱼的鱼种规格2两以上,同年11月27日经有关专家干塘过秤验收,淡水白鲳、彭泽鲫、团头鲂最大鱼重分别为:2.5斤、6斤、11斤;鲢、鳙鱼的最大鱼体重为2斤、2.5斤,最小鱼体重为0.8斤、1.2斤。该库仅有的可养殖水面共产鲜鱼4109斤,其中淡水白鲳2440斤,彭泽鲫1640斤,团头鲂650斤,三种优质鱼占总量的68.7%;鲢、鳙鱼仅占总量的31.3%。试验结果达到了既高产又优质之目的,带动了周围村民利用其它山塘水库养鱼致富的积极性。
5、经济效益明显:该试验是在一座多年无养鱼无收入的荒库中进行的,通过主养规格大、生长快、市场销路看好的名优鱼,合理搭配鱼种,全面实施配方饲料养殖,缩短了鱼类的养殖周期,商品率高,因而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周边群众吃鱼难的问题有所缓解。据我们对投入和产出的计算,达到了试验库养鱼的增收的目的。试验库鱼种、饵料,人工费等总投入12690元。亩均投入1269元,五种鲜鱼总收入25119元,总利润12429元,亩均利润达1242.9元,投入产出比近翻番。
6、加强渔政管理:一要在养鱼期由一人日夜护鱼,避免有偷鱼现象;二要用毛竹编织和铁丝网在出水口建立牢固的双层拦鱼措施,涨水时鱼儿没有外逃;三要每天巡塘,及时发现害鸟及鱼病;四要将饲料定位投放,不靠近坝前投,以免放水灌溉时饲料意外流失;五是有条件的山塘水库实施渔牧结合,立体养殖,减少生产成本,逐步增加杂食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的单位面积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