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是不同于固体、气体和其他液体的一种最为普遍的特殊液体。它是以4℃处的密度和比重最大,水结冰总是先从表面开始,并随着寒冷程度不断加强,冰的厚度不断增加。正因为这样,在冰封的条件下,鱼类照样能在冰下水体中越冬。在我国南方冬季不十分寒冷,但水体变化也是一样,只是程度较轻而已。
由于水的这种独特的物理性,故在不同季节具有不同的状态,并对鱼类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冬季,随着气温不断下降,首先影响水体表层温度不断下降。根据热胀冷缩原理,表层水体因水温下降收缩,其密度和比重增加,于是表层水向中、下层沉降,使中、下层水温相应不断下降,当整个水体降到4℃时,表层水体继续再降温则密度和比重反而变小,而不会下沉,当降到0℃时,即开始结冰。此时,冷向下传导十分缓慢,继续降温的结果只能使冰层缓慢增厚。
根据冬季池塘水体这种状态,鱼类处于深水区底层越冬。故此,应保持水体安静,不应拉网或以其他方式搅动水体,以免干扰其越冬和冻伤鱼体。
开春后,气温逐渐回升,同时昼夜温差加大,水体因水温上升和昼、夜温差改变,上下密度和比重不断变化,而上下自然对流交换在不断增强,池塘环境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此时鱼体活动和吃食相应增强,所以饲养管理紧紧跟上,可以促进早开食,早生长,加快生长。当春夏之交水温上升快,又会受周期性寒潮和雷、暴雨等剧烈天气影响,易形成上下水体剧烈对流,并往往发生在夜间,致使鱼类易于发生严重缺氧、浮头,甚至泛塘。在此时期应加强管理,防止严重浮头和泛塘事故。同时由于水体上、下对流交换频繁和剧烈,各种鱼病也易于流行,防治鱼病也不可忽视。
夏季,尤其是盛夏,水温高,而且昼夜温差小,水体上下对流交换很弱,甚至停顿,池塘环境很差,鱼类生长减慢,在天气剧烈变化时,也易于发生严重浮头和泛塘,也多流行细菌性和病毒性鱼病。所以夏季经常对池水增氧和注入新水,人为促进上下水体交换,改良环境,对防治鱼病尤为重要。
秋季,水体的改变与春季基本相同,加强饲养管理,促进鱼类生长,是良好的时机,也是夺取全年丰收的最好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