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子甘蓝栽培技术
添加时间:2008-11-13 09:05 来源:点击:次
1. 栽培季节与栽培方式
北京地区春季露地栽培要用早熟品种,2月上旬保护地育苗,3月下旬至4月初定植于露地,6月下旬收获完毕。秋季于6月中上旬育苗,早熟矮生种于7月下旬定植,10~11月收获;高生早熟种则于8月上旬定植露地,10月下旬始收至11月上旬,于严冬前带土坨挖起,移栽于保护地,继续收获至第二年3月。
2. 做畦定植
(1)整地、施肥、做畦
抱子甘蓝生长期长,植株高大,种植的田块要早耕、深耕、晒垡,施入充足的有机肥。每亩施入腐熟的有机肥3 000~5 000公斤、复合肥50公斤。耕耘整平后做畦,畦的形式要根据土质、季节、品种等情况而定。如地势高,排灌方便的沙壤土地区,可开浅沟或平畦栽培;如果土质粘重、地下水位高、易积水或雨水多的地区,则宜做高畦或跑水的平畦。
(2)定植密度
早熟品种可做1.2米宽的畦种双行,株距50厘米,亩植2 000株 。高生种每畦种1行,亩栽1 200株,早期行间可间套作短期蔬菜,如樱桃萝卜、油菜等。
(3)栽种
用穴盘或营养土方培育的苗,伤根少或不伤根,定植后成活率可达100%。如果是用苗床育的苗,定植前一天要把苗地浇透水,次日带上土坨起苗,起苗后当天定植完毕。北京地区春季露地栽培,要用粗壮大苗,覆盖地膜后按株距打孔栽种,或栽植后浇足定根水,然后用竹片架设小拱棚保湿 ,这样能早缓苗,植株生长快,在夏季高温之前已结成小叶球,减少叶球松散率。
3. 定植后的田间管理
(1)水肥的管理
幼苗定植后要经常浇灌水,以保证小苗生长对水分的需要。尤其是秋茬栽培,正是炎热高温季节,水的管理更显得重要。灌溉可以改良田间小气候,能起降温作用,减少蚜虫及病毒病的发生。定植后4~5天,结合浇水,点施提苗肥,每亩用尿素约5公斤,以促苗快长。第二次追肥可在定植后1个月左右,以后在小芽球膨大期以及小叶球始收期分别再追肥一次,每次每亩用尿素10~15公斤,或用农家经腐熟的稀肥追施。植株生长的中期,水分管理以见干见湿为原则。当下部小叶球开始形成时,又要经常灌溉,使土壤保持充分的水分。雨天要及时排水。
(2)中耕松土、除草
每次灌水施肥后要进行中耕松土、除草,并结合中耕进行培土,防止植株倒伏。
(3)整枝
当抱子甘蓝的植株茎杆中部形成小叶球时,即要将下部老叶、黄叶摘去,以利于通风透光,促进小叶球发育,也便于将来小叶球的采收。随着下部芽球的逐渐膨大,还需将芽球旁边的叶片从叶柄基部摘掉,因叶柄会挤压芽球,使之变形变扁。在气温较高时,植株下部的腋芽不能形成小叶球,或已变成松散的叶球,也应及早摘除,以免消耗养分或成为蚜虫藏身之处。同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到一定时候摘去顶芽,以减少养分的消耗,使下部芽球生长充实。一般矮生品种不需摘顶芽。摘芽时间看需要而定。北京地区秋栽抱子甘蓝,10月中下旬始收后,气温已逐渐下降,冬前需移植保护地假植,使之继续生长,陆续收获,可不在露地打顶,以便抱子甘蓝多生叶,结更多的小叶球,增加产量。
(4)假植
北京郊区露地秋栽抱子甘蓝,大多数品种刚开始采收气温便逐渐下降,为延续采收,要假植于大棚或日光温室,应在立冬前完成。要带土坨假植,开沟种,株行距30厘米×50厘米,亩植4 000株。大棚内假植,冬季要用双层膜覆盖,从11月收获至第二年2月底。在日光温室假植则要注意放风,白天温度控制在15℃左右,夜间在5℃左右。
4.病虫害防治
抱子甘蓝的病虫害与结球甘蓝相同,所以不宜与甘蓝类作物重茬,主要病害有黑腐病、根朽病、菌核病、霜霉病、软腐病、黑斑病和立枯病等。要进行综合防治,如选用抗病品种、从无病植株采种、避免与十字花科蔬菜连作、适期播种、发现病苗及时拔除并结合药剂防治。防治病害的农药有代森锌、百菌清、波尔多液等杀菌剂。在华北,9月份是黑腐病容易发生的时期,幼苗染病后子叶和心叶变黑且枯萎,成株叶片多发生于叶缘部位,呈“V”字型黄褐色病斑,病斑边缘淡黄色,严重时叶缘多处受害至全叶枯死。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宜每隔7~10天喷药一次预防。抱子甘蓝的虫害主要有菜青虫、小菜蛾、蚜虫、甘蓝夜蛾、菜螟等。特别要注意防治蚜虫的危害,要及早治疗,因蚜虫侵入小叶球后难以清洗,严重地影响产品质量和产量,并传播病毒病。
5.采收
抱子甘蓝各叶腋所生的小叶球,是由下而上逐渐形成,成熟的小叶球包裹紧实,外观发亮。早熟种定植后90~110天开始收获,晚熟品种需120~150天始收。每株可收40~100个,亩产量1 000~1 200公斤。
6.贮藏保鲜
将采收的小叶球用打了小孔的保鲜膜包装,每0.5~1公斤装一袋,外用纸箱盛装放于0.95%~100%相对湿度下,可贮存2个月。经速冻处理后可冷藏1年,仍能保持新鲜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