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项目 > 加工生产 >
巴彦淖尔市坚持“五个做”争当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排头
添加时间:2013-05-06 14:09    来源:未知点击:

  自治区党委王君书记到巴彦淖尔市调研时指出,巴彦淖尔要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争当全区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排头兵。巴彦淖尔是传统的农牧业大市,土地资源丰富,引黄灌溉便利,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素有“塞外粮仓”等诸多美誉。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委、政府坚持走优质、生态、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下一步,要按照自治区党委“8337”发展思路和王君书记的指示精神,把做大规模、做强龙头、做优品牌、做实监管、做活流通的“五个做”作为加快现代农牧业发展的着力点,争当自治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排头兵。
   一、做大规模,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发挥水土光热条件优势,建设规模化、高品质绿色农畜产品种植和养殖基地。一是实施好“高产创建示范”项目。重点抓好200万亩优质小麦、300万亩饲料玉米、300万亩葵花和40万亩番茄种植基地建设,“十二五”末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比重提高到80%以上。二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2013年设施农业面积争取达到20万亩,“十二五”末达到30万亩。市、旗县区两级每年拿出近3亿元支持设施农业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示范园区建设,加强市场信息、运输流通、技能培训、蔬菜销售等配套服务,提高设施农业利用率和收益率。同时,把设施农业与光伏发电结合起来,棚内种菜,棚顶发电,节约化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三是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在稳定12万头奶牛、120万口猪、近1000万只家禽的同时,依托1000万亩耕地的饲草料种植优势,大力发展肉羊养殖业,培育养殖大户,建设专业养殖小区,推进规模养殖,2013年全市肉羊饲养量达到2200万只,“十二五”末达到3000万只,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到80%以上。抓住自治区将我市列为奶牛养殖优势发展区域的机遇,加快奶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十二五”末奶牛存栏达到50万头。努力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化养殖,从经济效益上“再造一个河套”。把我市建成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绿色羊肉、牛奶、禽蛋生产输出基地。
  二、做强龙头,提高绿色农畜产品加工能力
  近年来,巴彦淖尔培育和引进了中粮、鲁花、蒙牛、伊利、河套酒业、恒丰面粉、圣牧高科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70%以上的农畜产品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和增值,对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有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自治区级43家、市级128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产业化加工企业达226家。下一步,重点在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继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大龙头企业的引进扶持力度,通过政策支持和重组整合,让“农”字号企业“强身健体”,每个产业培育1~2家大企业,提高产业的带动能力和集中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依托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乳肉、绒纺、番茄、粮油等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种类,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农畜产品加工业高端化、生态化和标准化。三是扶持壮大中小微企业。认真落实自治区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59条政策措施,规划建设好临河、杭后、五原等中小企业创业园,优化发展环境,减免相关税费,增加贷款贴息,促进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尽快成长为龙头企业。四是加强工业园区基础建设。坚持多元化投入机制,配套完善各工业园区供水、排水、供电、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和要素,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五是加大优惠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从财政支持、项目争取、土地供应、电价补贴、融资贷款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
  三、做优品牌,突出绿色特色优势
  巴彦淖尔水土干净、空气清洁、天蓝地绿,生产的农畜产品绿色、安全、品质好,在全国都有很高知名度。近年来,依托绿色无污染这一最大优势,巴彦淖尔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扶持和发展名牌产品。目前,全市有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69个、绿色食品106个、有机食品21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自治区著名商标42个。河套番茄、巴美肉羊和河套向日葵3个特色产品获得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下一步,巴彦淖尔将打好“河套牌”,培育更多拿得出、叫得响的优势品牌,打造成为呼包鄂乃至西北地区的“冰箱”、“肉库”、“厨房”。一是创品牌、走高端。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开展品牌创建活动,对国家、自治区评定的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原产地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市政府给予相关企业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研立项等方面优先扶持。设立市长质量奖,对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企业和产品,市政府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奖金。树立“全国眼光”,瞄准高端市场,开发高端产品,在北京、上海、呼市等城市设立一批绿色农畜产品外销“窗口”,加强与大型连锁超市、高档饭店及重要活动场所的对接,提高我市绿色农畜产品的高端市场占有率。二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改造提升现有生产工艺,打造更多的核心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农牧业第一线,进行科技服务和科技示范,争创更多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三是全力培育巴美肉羊品牌。巴美肉羊是我市拥有的国内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羊品种,2008年以来,先后专供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深圳大运会,出口沙特、阿联酋等中东国家,在行业内有“全国肉羊看内蒙,内蒙肉羊数巴美”的美誉。巴彦淖尔将按照“国内领先、业内一流”的标准,建立巴美肉羊研发中心,扩大种群规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强化市场开拓,努力把巴美肉羊打造成为继伊利、蒙牛之后,内蒙古第三大“农”字号品牌。
  四、做实监管,保障绿色农畜产品品质安全
  近年来,巴彦淖尔以保障农畜产品消费安全为目标,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健全监管手段,强化执法检查,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效明显。今后,重点是建设“三个平台”,开展“一项行动”。“三个平台”:一是质量安全检测平台。抓住国家新一轮加强市县级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的机遇,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立健全覆盖市、旗县区、苏木乡镇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二是科技研发平台。加强与自治区科技厅对接,推进内蒙古河套农业技术研究院项目建设,在做好农牧业技术研究的同时,制定一批农畜产品生产规范和质量安全的技术规程。三是电子销售平台。今年,自治区提出重点打造肉羊和马铃薯两个电子销售平台,集中扶持这两项产业发展。巴彦淖尔市要争取肉羊电子销售平台落户我市,构建肉羊制品质量可追溯体系,逐步确立国家级肉羊养殖及肉制品标准。同时,探索建立独具巴彦淖尔特色的综合性农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一项行动”,即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种植业用药、畜产品及兽药、生鲜乳、饲料、水产品、“认证产品”打假和农资打假等专项整治行动,重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做好农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确保绿色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五、做活流通,畅通绿色农畜产品输出渠道
  加大农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全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2012年,全市农畜产品外贸出口总额达2.5亿美元,其中籽仁类产品8200万美元,在同类产品出口地区中排名全国第一;番茄制品出口额3700多万美元,全世界每食用10袋番茄就有2袋来自巴彦淖尔。下一步,重点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完善流通营销网络。积极发展“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场地挂钩”等产品直供模式,今年全市蔬菜直销店达到50家,比去年增加37家。全面落实鲜活农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物流成本,使绿色农畜产品更便捷、通畅地走向全国市场,让人们一年四季都能消费到河套绿色农畜产品。二是加快农畜产品B型保税物流园区建设。项目总投资20亿元,已完成投资12.4亿元,园区建成后,将与天津港实现区港一体化联动,实现农畜产品出口“属地申报、电子对接、天津港放行”目标,为巴彦淖尔市绿色农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快捷的大通道。三是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应对国际竞争,优化贸易商品结构,扩大番茄、脱水菜、葵仁等绿色农畜产品出口,在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积极组织出口企业参加境内外知名会展,巩固欧美、东南亚、俄蒙、中东等传统市场,开拓非洲、中亚等新兴市场,逐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农畜产品出口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