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上来啦!海蜇上来啦!”昨天上午9时,崂山区雕龙嘴码头,等在岸边的人大声吆喝起来。当天早晨6点多钟出去捞海蜇的第一批20艘渔船陆续靠了岸,原本平静的码头立刻沸腾起来。现垒的锅灶点火加工现煮现卖,用来加工海蜇皮的池子鲜海蜇翻动,而本地酒店、外地商贩就守在一边等待拉货。据了解,岛城目前每天约20万斤鲜海蜇上市,而这样的丰收时间将持续两个月左右。
边煮边卖半小时出锅6元一斤得排队等货
渔靠在码头上,船上的人并不下来,而是忙着将收获的海蜇分割成海蜇头、海蜇脑子、海蜇里子,码头上则有人挑着桶将船上分割好的碎片挑上岸。而各家已提前在码头附近垒好了锅灶,海蜇倒进去,用大火烧上半个小时左右,初步加工的鲜海蜇就可以出锅了,倒在空地上晾一下,去掉水分,降低温度,排队等待收购海蜇的贩子们早已急不可耐。价格谈拢后,直接将货装进筐子,一股脑儿装上车拉走了。
“现在刚刚开始捕捞,前天才办的捕捞证,昨天开捕的,海蜇很嫩,吃起来新鲜。 ”雕龙嘴村渔民于元林告诉记者,按照今年出海的情况来看,今年应该是个海蜇丰收的年份。“今年沙蜇比较多,绵蜇数量很少。现在一般渔船每天出去三趟,捕捞区域不远,离岸边也就四五海里的距离。如果有绵蜇,每天能出去四趟,因为绵蜇的价格卖得好,同样的部位,价格是沙蜇的五六倍。 ”
记者在码头发现,渔民将海蜇煮好以后,以每斤6元的价格卖给码头上的摊贩,他们转手批发给市场的价格是每斤8元到10元。 “6块钱一斤的价格可以接受,毕竟海蜇这东西本身含有的水分太多了。咱自己卖当然也行,问题是人手不够,又得捕捞又得煮的,哪有时间老在这儿盯着呀? ”一名正打算给摊贩送海蜇的渔民说,最值钱的是海蜇里子,每斤售价40元左右。 “100斤重的一只海蜇,大约也就能出一斤海蜇里子,而且往下刮又费事,当然卖得贵了。 ”这位渔民解释道。
水泥池子加工海蜇皮万斤鲜蜇加盐五百斤
雕龙嘴码头西侧位置,有六个连在一起的方形水泥池子,这就是加工海蜇皮的地方了。“每年都是一些有钱的贩子做这项生意,雇了人手,有搞收购的,有搞加工的,有负责销售的。”正在码头补网的渔民告诉记者,他们卖给这些贩子的海蜇身子每斤不到一毛钱,一个水泥池子一次能装上万斤海蜇身子,然后就是加上白矾和盐,要加三遍白矾,三遍盐,白矾一块钱一斤,盐五六毛钱一斤,白矾一次要加五六十斤,盐用得多,一次要加四五百斤,靠它来保鲜啊,要不海蜇皮怎么能放好几年呢?然后就是不断搅拌晾晒、让海蜇不断脱水。
记者看到,已经有渔民在水泥池子里倒上部分海蜇,撒上白矾,开始加工少量的海蜇皮。
一天打上20万斤海蜇只有少量上了市民餐桌
记者从海洋渔业部门了解到,所有海蜇捕捞船只都需要在渔政部门办理捕捞许可证才可以实施作业。除了在雕龙嘴,崂山区的黄山、青山、沙子口、南姜,城阳的红岛、河套和胶南琅琊等地的码头都有渔船捕捞海蜇,捕捞区域分布在青岛沿海,红岛和河套的船一般到胶州湾之外东南方向大约十几海里的区域捕捞,胶南的船只到灵山岛附近捕捞。两个月的捕捞期中,岛城每天近200艘小型渔船把将近20万斤鲜海蜇捕捞上岸。
尽管数目如此巨大,但是不少居住在市区的市民反映,想要吃新鲜的海蜇却不是一件容易事儿,“市场有卖加工好的海蜇皮的,但是卖鲜海蜇的很少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采访中不少渔民告诉记者,以崂山为例,每天渔船捕捞海蜇回来,除了当地农家宴消化一部分,剩下的基本上被固定的客户买走了。这些“关系户”有的是市区一些贩子,收来的海蜇专供市区一些酒店了,很少走农贸市场的销路。还有很多是从烟台、威海等地过来专门收购海蜇的,“当地加工企业用量很大,自己地方产的都不够用的,所以跑到咱们青岛来收。 ”
捞上来的多是野生海蜇不好吃的沙蜇占了七成
崂区黄山社区是海蜇捕捞船的集中区域,大约有将近40艘船从事这项工作,每年的鲜海蜇产量都在五百万斤左右。记者昨天从黄山社区获悉,今年该社区附近海域野生海蜇生长情况良好,加上前期人工放流的1000万只海蜇,从下周起,大约600万斤黄山海蜇将被陆续捕捞上岸。
“们村附近的海域主要还是以野生的海蜇为主,这两年为了保护海洋资源,改善渔业环境,才逐渐开始人工放流海蜇。 ”崂山区黄山社区书记林先喜告诉记者,因为黄山社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海水在崂山头以北黄山社区位置形成了一股旋转的洋流,成为了一处天然的海蜇生长牧场,同时为海蜇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微生物饵料。
林先喜介绍,今年6月份,黄山社区和渔业部门共放生了1000万只海蜇,集中在离岸边大约七八海里的区域。 “海蜇放流以后,在海中大约生长一个半月的时间就可以收获了。按照往年的习惯,都是在这个时间捕捞海蜇,不过放流的海蜇个头可能还稍微小一些。其中,沙蜇所占比例较大,绵蜇大约只占三成。 ”不过,渔民们说,海蜇主要还是靠野生的,因为放流的海蜇一是不知道能不能适应放流地的水温和海洋环境,成活率难以保障,另外,即使成活了,随着洋流漂到别的海域的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