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灰斑病和叶斑病
添加时间:2008-06-26 00:00 来源:点击:次
1.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又称尾孢叶斑病,是世界性病害,20世纪70年代后发病逐渐严重。1991年辽宁丹东、庄河等地玉米灰斑病大发生,目前已蔓延至全国各玉米产区。1996年辽宁省发病面积达20多万公顷,损失玉米2亿多公斤。沿海地区病害更重,减产达50%以上。此病主要为害玉米。 症状特点此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病斑淡褐色,具褪色晕圈,逐渐扩展为黄褐色、灰色至灰褐色的条斑,与叶脉平行延伸呈矩形。以后病斑中央灰色,边缘褐色,大小为0.5—2毫米X0.5—2毫米,在感病品种上病斑可长达6毫米。严重时病斑汇合连片,致使叶片枯死。潮湿时叶片两面尤其叶背病部生出灰色霉层。病害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气候条件适宜可扩展至整个叶片,导致病株茎秆破损和倒伏。 病原及发生规律玉米灰斑病由病原真菌侵染致病,为尾孢属真菌,属半知菌亚门。病菌菌丝体多埋生,活生成小型子座,分生孢子梗丛生,分生孢子线形或鞭状,多无色,具多个分隔。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后从气孔侵入寄主。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子座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在地表病残体上可存活7个月,但埋在土壤中病残体上的病菌则很快丧失生活力。第二年气候条件适宜,病菌从子座组织上产生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侵入。以后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反复侵染。该病主要在玉米抽穗后侵染植株叶片。灰斑病的发生受气候条件影响较为明显,尤以湿度最为关键。相对湿度在90%以上,且维持时间较长则利于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故温暖、湿润的山区和沿海地区病害易于发生。植株叶片的生理年龄影响病害发展,病害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氮肥少、后期脱肥、管理粗放的地块抗性减弱,发病较重。免耕或少耕的田块由于病残体积累发病严重。玉米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2.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又称黄斑病、拟眼斑病、黑霉病,过去一直九为害很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黄早4为亲本的玉米杂交种种植面积的扩大,该病严重发生,目前此病已成为华北和东北等玉米主产区的重要叶部病害。1996年辽宁绥中县1.8万公顷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大发生,损失玉米800多万公斤。沿海地区病害更重,重者减产20%—30%。此病主要为害玉米,也可为害水稻、高梁及禾本科杂草等。 症状特点此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病斑为水浸状、淡黄色、半透明小点,以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或梭形,大小1-2毫米,感病品种病斑可长达5毫米。后期病斑中央苍白色或黄褐色,有较宽的褐色环带,最外围具较宽的半透明的黄色晕圈。条件适宜多个病斑沿叶脉纵向汇合,形成大斑可达10毫米,严重时扩展至整个叶片,使其枯死。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两面尤其叶背生出灰黑色霉层。 病原及发生规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由病原真曲侵染致病,为弯孢霉属真菌,属半知菌亚门。病菌分生孢子梗丛生,暗褐色;分生孢子淡褐色或灰褐色,棍棒形或椭圆形,多向一侧弯曲,常为3个隔膜,一般中间两个细胞膨大,且颜色呈较深的暗褐色。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于病株残体组织中越冬,也以分生孢子状态越冬。翌年气候条件适宜,病残体上越冬的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田间玉米叶片,在有水膜的情况下,分生孢子萌发侵入发病。以后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反复侵染。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受气候条件影响明显,高温高湿条件易于发病。玉米拔节和抽雄期正值高温多雨季节,有利于病害发生,短期内发病率即可剧增,极易导致病害流行。温暖、湿润的山区和沿海地区病害易于发生。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植株抗病性往往随其生长而减弱,一般13叶期最敏感,发病损失严重。氮肥少、后期脱肥、管理粗放的地块,抗性减弱,发病较重。低洼积水田和连作地块发病严重。 防治措施玉米灰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的防治较为一致,应采取抗病品种为主、加强农业栽培管理的综合措施。①选用抗病品种。目前生产上较为抗病的品种有沈试29、沈试30、丹3034等等,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②加强栽培管理。合理轮作倒茬,实行间作套种,合理密植,改善田间小气候。施足底肥,充分施用有机肥,适时增施磷钾肥,及时追肥,防止后期脱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及时灌水,抽雄前后要保证水分供应充足。③消灭越冬菌源。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株残n十,带出田间集中焚烧处理,减少菌源积累;收后深翻,压埋病菌,减少初侵染来源。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尤其注重制种田或试验田的防治。可用75%百菌清、50%多菌灵、80%大生、25%敌力脱、40%新星、70%代森锰锌、50甲基硫菌灵等药剂。通常在发病率10%时,每次用药间隔7—10天,连续用药2~3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