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项目 > 加工生产 >
水稻高产栽培田间灌溉技术
添加时间:2008-06-26 00:00    来源:点击:
(1)泡田泡田用水量占全部力量的30左右,为了节省用水,可实行秋翻,早春实行干耙平田面或用旋耕犁旋耕。然后再用浅水集中泡田,人到田、耙耕田。(2)返青期插秧后,为促进早返青,缓苗快,增加早期低节位分蘖,要浅灌水,水层在3cm以内。但由于插秧时根部易受损,吸水能力弱,因此不断增水,这样可以减少叶面蒸发,以利增温和抗风,促进早生新根。(3)有效分蘖期这个时期一般在返青后到6月末。为促进早期低节位有效分蘖,采用浅水灌溉,适当晒田。一般水层在1-3cm。这个时期要及时追分蘖肥和化学除草。为了提高肥效和化学除草效果,在药效期内不灌、不排、保持水层5-7天。(4)分蘖终止期为了控制无效分蘖、防止植株徒长,在6月末、7月初。要及时排水晒田到人踏上有轻微脚印并有开裂细文为止。一般晒田7-8田。晒田后,即能控制无效分蘖,又可以促进根系发育,防止植株过早封垄,贪青倒伏,以利于通风透光。但盐碱地及瘦田和弱苗不要晒田,可用10-13cm的深水层控制无效分蘖。(5)幼穗形成-抽穗开发期这个时期开始幼穗分化,生长机能强、光合作用旺盛,耗水量大,是水稻一生的生理和环境需水高峰期,需要较深灌溉,一般保持4-6cm水层为宜。这个时期要巧施穗肥和粒肥。(6)灌浆-乳熟期这个时期合理灌水,是养根促叶,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增加粒重的重要时期。为了继续维持根系较强的活力,保持叶片的光合作用,应采用间歇灌溉。也就是灌上了3cm水层后,自然消耗到田面无水层,湿润保持2-3天,再灌一次水,循环进行。如果水层停留超过6-7天,可排水间歇。(7)黄熟期进黄熟期后,生理需水明显下降,要控制和减少供水,提高地温,促进早熟,但要因地制宜,洼地要早,旱地、碱地要晚,以不出现早衰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