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生态禀赋素来优越。山多,山又青,森林覆盖率连续35年居全国第一,去年达63.1%;水多,水也清,12条主要水系水质均为优良。然而同处东南沿海,毗邻浙江、广东,相比之下,福建的经济还是“凹地”。如何既要百姓富又要生态美,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福建咬定生态不放松,科学发展不动摇,把环境保护列入政府绩效考核,并以政策引导环保产业、限制淘汰落后产能,让生态和发展相互促进、实现共赢。
今年上半年,福建的数据给出了绿色发展的答案:在保持生态优美的同时,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671元,同比增长12.7%;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16元,增长9.2%;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55.26亿元,增长11.3%。
“对福建来说,就是要深化改革,生态立省,通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有利于自然资源永续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省委书记尤权这样说。
环保蓝图绘十年
面临空前的环境承载压力,从建设“生态省”到“生态文明示范区”,福建十年磨一剑。长汀治荒就是生动缩影
松岭青青,汀水澹澹。骄阳下的长汀,一场大雨后,针叶上的雨珠晶莹剔透,山谷中的溪水欢声细语。如果没有介绍,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我国南方最大、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地区。
“近年来,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已柳暗花明,实现生态回归。”长汀县委书记魏东兴奋地说,近一年来长汀完成荒山治理10.59万亩,剩下的37万亩治理任务,4年内将全部完成。
2012年起,福建将包括长汀在内的22个水土流失县的治理,纳入全省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内容。在加快实施跨越发展战略、追赶东部沿海先进省市的同时,福建始终不放松对生态建设的投入与追求。“福建不满足于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一,我们的目标是将‘绿洲福建’升级为‘生态福建’,使福建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大省。”省长苏树林说。
长汀之变,缘于新世纪之初。作为全国最早实施改革开放的省份之一,福建当时面临着转型之痛:一方面,亚洲金融危机使GDP连续20多年保持年均13%以上增速的福建,速度急刹;另一方面,传统工业发展中伴生的污染问题,又让这个全国人均耕地最少、自然灾害频发的沿海小省,面临空前的环境承载压力。下一步发展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