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项目 > 环保旅游 >
巴东县生态建设显成效 神农溪生态旅游吸引游客
添加时间:2013-08-08 17:22    来源:点击:

    “让生态建设从山上走下来,让产业发展从林中走出来,让林业改革帮助农民富起来”,这是巴东林业人绘制的巴东绿色新起点。


    

    2012年,当巴东成功入围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先进示范县时,巴东林业人这些年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风来尘土满街走,缺水少树秃山头,雨来土肥留不住,十年九灾难糊口”。这是建州之前,巴东林木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发的写照。1984年森林资源二类清查结果显示,全县林业用地204210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61%,活立木蓄积247.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仅有43.5%,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合理,主要集中在南北边缘和中部高山地带,占全县森林面积的75.5%。


    

    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巴东县委、县政府将“生态立县”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响亮提出“造林绿化十万亩、争创全省先进县”的目标,县林业局按照“推广林业科技、壮大林业产业;建设生态项目、营造宜居环境;强力推介壮美三峡、打造美丽巴东”的布局,在峡江两岸打响再造秀美山川的攻坚战。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巴东县林业局局长董元伦说,“巴东人用心血和汗水,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近年来,巴东林业围绕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着眼长远,立足区域和产业特色,科学编制了全县生态建设规划,为建设“绿色巴东”描绘了壮美蓝图。县委、县政府将绿化任务分解到部门和乡镇,将造林绿化工作纳入全年综合考评,不断加强对植树绿化工作的检查督办,部门联手,县乡联动,全民植树造林的浓厚氛围在全县悄然形成。


    

    近几年来,巴东县加快林业结构调整,将生态建设与促进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按照产业化发展的要求,选择经济效益好、生长周期短的树种作为造林苗木,重点发展核桃、山地杨、油桐、油茶、银杏等经济林木,正向“山变绿” 、“民致富”的双赢目标迈进。


    

    在沿渡河镇,向贵珍发起创办了光明油桐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于2000年与当地村委会和村民签订了800亩低产林改造协议,种上小米油桐。目前,全镇已发展油桐1.1万亩。向贵珍介绍,小米油桐3年挂果,5年就达到丰产期,按照现在市场行情,丰产期每亩油桐可为农民实现收入5000多元。目前,合作社正在进行油桐加工厂厂房建设。


    

    茶店子镇的万东植树造林专业合作社在发展核桃3000亩、山地杨1300亩的基础上,今年又引进了新品种——突尼斯软子石榴,该镇茶店子村二组70岁的村民谭大培就栽种了7亩软子石榴。他告诉记者:“我种了一辈子的粮食没种出名堂来,年纪大了,种田没体力了,就指望栽上果树过上轻松一点儿的日子。”谭大培一家3口人,人少决心大,前年和邻居一起投资6000多元,修通了通往家门口的公路,以方便以后把水果运出去。


    

    据万东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合作社已发展软子石榴200亩,在全镇至少要发展400亩。但这个合作社的主攻方向还是核桃产业,据介绍,年底时,合作社可发展核桃1.5万亩,到丰产期,可为农民实现年收入9000万元。镇党委书记马保东告诉记者,镇政府和林业部门一道,正在为合作社的核桃深加工项目做前期工作。


    

    绿一片荒山,富一方百姓。巴东县各地通过推行“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产业发展显现出强有力的生命力。东壤口镇的柑橘发展到2.5万亩,产量1.5万吨,年产值约2400万元,产品远销北京、新疆、河北以及东北地区。此外,清太坪镇的银杏、金果坪乡的茶叶、野三关的板栗和核桃等产业也是方兴未艾。该县正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和“一域一业、一域一品”的思路,在林业产业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近年来,巴东还将项目建设与造林绿化紧密结合起来,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用于林业产业建设和农村植树造林,投资2000多万元用于城镇绿化和经济开发区的绿化工作。该县9家木材经营、26家木材加工、54家绿化苗木培育企业和60家驯养繁殖企业(其中有8家州级、3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6家林业专业合作社积极投身造林绿化,形成了“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造林绿化格局,通过培育林业特色产业基地,使全县核桃产业基地总面积达到10万亩、柑橘达到12万亩,板栗达到4万亩、油桐达到4万亩、木瓜达到5万亩、山地杨达到2万亩、银杏达到8万亩、“三木药材”达到8万亩,生漆达到1万亩、油茶达到0.5万亩。


    

    与此同时 全县林业系统把林业管护作为整个林业建设的重头戏,相继开展了“楚天绿剑行动”、“破案攻坚行动”、“春雷行动”等系列专项行动,强化林政管理、林权制度改革及林权管理,规范了全县林权流转程序,推进集体林地的管理。并通过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措施,实现了连续22年无森林火灾的目标。


    

    截至目前,全县通过实施“长江”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国家重点生态等四大林业工程,公益林建设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36.4451万亩、中幼林抚育2.6万亩,退耕还林15.33万亩,生态公益林158.23万亩,低产林改造2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4.1万亩,长江防护林81.65万亩,全民义务植树2550万株,湿地保护人工造林0.2万亩,造林补贴试点项目建设11.2万亩。县城绿地率达72.46%,新增林业用地35517公顷、活立木蓄积净增533.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加到了现在的54.45%。


    

    生态林业建设使巴东的山变绿、水变清、村变美,生态旅游随之蓬勃兴起。巴山森林公园、铁厂荒森林公园、神农溪等大批景区引来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生态旅游渐渐成为巴东的朝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