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屯堡
添加时间:2013-01-24 09:48 来源:点击:次
参加了在贵州大学举办的“中国——东盟论坛”后,由会议安排,我们去了安顺市七眼桥镇,说是那里有个叫做“本寨”的屯堡寨。参加考察的除了东盟的几个客人外,还有中国十余所大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和学者。我有幸参加了此次考察活动。
我们从花溪出发,驱车60多公里,也就到了安顺云峰八寨了。云峰八寨景区位于安顺市区以南的十八公里处。据介绍,云峰八寨指的是本寨、云山屯、雷屯、小山寨、章庄、竹林寨、吴屯和洞口寨,是八个典型的屯堡村寨八个屯堡村寨组成,它是明初征南大军屯驻的核心区。在方圆十一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间,八个村寨分布有序,疏密得当,既可各自为战又能彼此为援,堪称军事防御体系的杰作。每个寨子都建有寨墙、碉楼,石头外墙包裹着江南民居风格的四合院鳞次栉比,巷巷相通、户户相连,既宜人居又利巷战,被学者誉为“冷兵器时代的最后堡垒”。八寨中的云山屯、本寨,较完整地保存了典型的屯堡建筑和民风民俗,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山屯还是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这次我们当然没有时间都到这八个寨去转悠,而是由有关组织单位选择了安顺屯堡文化博物馆、本寨和云山屯。
在屯堡文化博物馆看“鬼把戏”
汽车驰过七眼桥镇之后,我们就到了安顺屯堡文化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小牌楼,青瓦叠盖。牌楼上置匾额,上书“安顺屯堡文化博物馆”,金字蓝底,给人以一种庄严之感。跨过牌楼就是博物馆了。这是一块不大的广场,对面一群大大的浮雕,浮雕是明代军人图案。我想那一定是设屯置堡时的军人雕像了。浮雕的用材是十分讲究的,它是用当地的青石堆叠后清面并进行雕作的。
博物馆由两层石房组成,全用石头砌成,共有两层,旁边还配有雕楼,上盖石块,与周围屯堡自然村落相浑然一体。博物馆占地十余亩,分室外展区、室内展区、地戏石雕艺术墙、屯堡文化墙等四部份。室内展区由“调北征南”、“定居黔中”、“江淮余韵”和“大明遗风”四个馆组成。博物馆以文物、油画、雕塑、图片、沙盘、实景再造等形式,浓缩六百余年的屯堡历史,展示屯堡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生动历程。主建筑的右边是用于旅游接待的生活区,它的左边则是旅游小商品和小戏楼。据说这个博物馆是由当地一家文化公司投资组建的。博物馆内收藏有傅友德、沐英两位大将军捐资修建石佛寺的石碑一块。其碑身高0.42米、宽0.27米、厚0.16米。上书:“石佛寺记。开山第一代祖,佛海和尚。国公傅友德、沐英捐建。大明壬午年立。” 这是安顺境内首次发现有关傅友德、沐英两位历史人物的实物。据推算,石佛寺建于明代壬午年,即1382年,距今整整620年。可惜该寺庙最近已被拆除。我想,整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是此碑了。
戏楼很小,确也很精制。除了顶盖当地的石块外,还配以吊脚和美人靠,让人想起了黔江苗族同胞的木楼来。小戏楼的功能就是跳地戏。安顺的“地戏”很有名,这小戏楼就是展示地戏的好场地。
地戏,俗称“跳神”,是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民间戏剧,其由来与屯堡人的生存选择有关。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当草莱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跳神戏”,真正的老百姓都知道,那也不是什么“神戏”,它其实就是百姓心目中的“鬼把戏”。鬼把戏(guǐbǎxì)《汉典》上解释:“比喻花招。指阴险的手段或暗中捉弄人的行为。”这里含贬义。其实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在这里它应该是褒义词。这词并不出自江南,而是出自我们贵州。它的表演过程如“开箱”、“请神”、“顶神”、“扫开场”、“跳神”、“扫收场”、“封箱”等都与宗教有关。在我们贵州所有屯堡村寨均有“鬼把戏”说法。除安顺外诸如黔东一带的施秉、岑巩、镇远、松桃,以及湖南的湘西一带均有此类活动开展。至于“地戏”一词我也不知从何而出的,可能是某些所谓的“专家”为了让人觉得高深而取的名。在此跟风姑且也叫“地戏”吧。
据参加“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保护论坛”的胡勇先生介绍,安顺的地戏所演出的剧目都取材于古代话本小说、历史演义或民间传说,因此地戏面具名称十分复杂。地戏面具大致分为帝王、武将、文官、道人、丑角、动物等类。安顺地戏面具是贵州傩戏面具中数量最多、角色最多、雕刻及彩绘最为复杂的一种面具。地戏面具雕刻以浅浮雕和镂空雕相结合,刻工注重简练、明快,精细而又不繁琐。造型以写实为主,兼又夸张,面部雕刻简洁明快,轮廓分明,个性特征突出。面具的色泽装饰,有贴金、刷银、嵌小圆镜等,再根据角色的特点在面部着色。面部色谱通常用对比较为强烈的原色为主调,然后再在其上勾画各种纹饰。
这次地戏的展示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看到武打的场面,据说要看真正的地戏则要到民间里去,虽说现代社会没有几个人喜欢,传承出了问题,但在安顺也还能够见到。我想找个机会,深入到民间中去,认真领略一番那真正意义上神秘的“鬼把戏”。
本寨:神秘的古堡
从安顺屯堡文化博物馆到本寨并不远,走过一段田园之后就到了本寨。本寨很美,一条溪流绕村而过。河堤由石头镶砌而成,杨柳依依随风摇曳,虽然时令进入了冬季,柳叶部分已经漂落,可在阳光的照射下也显得十分的可人。河水很清,鱼虾游动清析可见。一口古井就在河畔的一边呈现出来,形似月钩,亮如朗月。入寨的路是石头铺就,跨河的桥也是石头架设的拱桥,并有精美的护栏。我不知道导游是如何介绍的,因为我的目的是让自己去感悟。我想这样的美景也该会有文人墨客光顾吧。还真言准了,就在河边洗淖的地方,我居然还真发现题咏本寨诗词来。这是一块方正的碑刻,是当地人不知从什么地方取来用作洗淖之用的。我如获至宝,这不就是颂咏这本寨的佳诗吗?诗名叫《题咏本寨》,诗云:“门前绿水儘洄澜,古木森森后岭蟠,一案横栏元气聚,云峰挺秀壮图观。”她就是这本寨画景的真实写照。
明初,将元代在现今贵州省内设立的“八番顺元宣慰使司”改为“贵州宣慰使司”,其地分属在湖广、四川、云南三省辖区内,或为大姓土司及众多小土司所控制,或为完全摆脱土司和朝廷控制的“化外”之“生苗地界”。明初为征服云南省梁王的割据势力,朱元璋派傅有德等率三十余万大军,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分道从泸州经乌撒的“西路”及湖广辰州、沅州经黄平至普定(安顺)的“东路”道进军云南。平定云南后,朱元璋深忧安氏、乌撒、乌蒙、芒部等各地土司叛服不常,阻塞道路,“虽有云南,不能守也”。故入滇大军在沿湖广至安顺通道入滇之际,即开始“沿途设堡”。并谕令归顺的乌撒、乌蒙等各部土司:“宜率土人随其疆界远近开筑道路,各广十丈,准古法,以六十里为一驿。” 同时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贵州设置了省级最高军事单位的“贵州都指挥使司”,开始在各入滇驿道上陆续建立卫所。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以平定思州土司叛乱为契机,正式设立了贵州省(即“贵州布政使司”),这时分布在“贵州布政使司”领内各驿道旁的卫所,已有十八卫,其后在省内前后共设置三十卫之多。对此明代的官方文献曾有明确表述:“贵州四面皆夷,中路一线,实滇南出入门户也。黔之设,专为滇设,无黔则无滇矣”。可以说,贵州省之设立,初衷就是为了保障通往云南省驿道的安全。所设置的屯、堡、哨、所、塘就成了“屯堡”,而经营“屯堡”的人便宜成了屯堡人。屯堡人来自江南,他们大多从老人的口中得知是从江西的朱市巷(也有说是猪市巷)来的。不过,“朱市巷”在什么地方我们谁也不知道,但“朱市巷”一定是一个迁移集中地。而我们考察的本寨曾经是明朝征南时期一个武将的大本营。在黔东一带的很多明代重臣均到过安顺(原名普定),如住守偏桥卫(现施秉)的宋诚(偏桥千户)、杨友方(伍旗千户),住守镇远的镇远侯顾成等等,均随傅友得将军“征南”到过安顺。不过,要在这“四面皆夷”的地方屯兵也不是件好事,除了“四夷”的侵扰,驻军的生活也成为大问题。于是,朱元璋又令军兵广开屯田以自给自足,“有事则战,无事屯田,以资军实”,为使军士们安心戍边,朝廷令屯军携家眷同往,编为军户,且世袭,世代不得变更。其间,明政府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犯官等迁来黔中,名曰“移民就宽乡”,发给其农具、耕牛、种子、田地,以三年不纳税的优惠政策,就地聚族而居。他们与屯军一起,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构成安顺屯堡人中的又一个独特的汉族社会群体。从此,屯田官兵携妻带子在此立寨安居,开发贵州,繁衍后代。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较大的汉族迁居。
走近本寨,我们仿佛走进了迷宫一样,钻进窄窄的石砌巷道里,你总感到几分的生畏,也许你会看不到一个堂正的大门,可是当你转眼间,你无形中又走进了一户大门。当你跨过大门时你又为里面的场景所感动:天井、阁楼、条石……有精致的隔扇门窗、额枋、门簪,精雕的石础、石地墁、石水漏、石门联。刚才你还见着的高墙不见了。人们在栏阶之下聊着,嘴巴嗒巴嗒地抽着草烟——庭院里是温馨的。穿着屯堡古装总是很骄傲地告诉你——这里的一切建筑都是他们的祖先所建。让你感受到这村子历史的古老和文化的厚重。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巷道,石头的墙,屯堡本寨是一个石头世界。我们可以这么说,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能让你触摸到它古老而沧桑的历史。
我们说本寨是个军事城堡,这也不错。其实本寨作为江南迁出之人,他们十分讲究尊老爱幼,仁义道德之类的。在本寨一家古宅院里,一幢大宅里就有充分的体现。此户的正房左右门额雕花枋板上,镂刻着“孝弟根本”“言行枢机”八个大字。其语出自《论语·学而》和《周易•系辞》里。孔子在《论语》中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弟之本,道所由生。孝敬父母,养育恩深。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亲者不敢恶于人,便是孝弟。尽得仁斯尽得孝弟,尽得孝弟便是仁。《周易》关于“言行枢机”呢则是:“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矣,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意指言行为君子立身、行事最紧要的步骤。一个人一生的荣辱、成败,取决于其平时的言行。因此,言行确实关乎个人荣辱甚深。我无法考证此户先辈文化有多高,但是我们可以得出本寨人对于后代的教育是很到位的,从这八个字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端倪。
我对于本寨为什么叫“本寨”是心存疑虑的,问当地人,其实他们也说不清楚。后来我在寨子下一条阴沟的盖板上得到了答案。这是一块殘碑,呈长形,上书:“……间,本村名董家院,调北征南,金、杨、王族重开……名石万古、永思清尘、芳名如下:……金守奎、王思明、杨有智……张用贤、李兴文……”。“董家院”几个字让我陷入了沉思:因为云屯八寨没有董家院之名,而此碑不可能从外面背进来,且是殘碑,难道本寨原叫“董家院”吗?后来重查青龙寺功德碑才从密密麻麻的众多名单中找到董姓来,这可推测其本寨确系“董家院”了(待考)。殘碑推断,本寨原为董氏家族所居,也可能当时是望族,所以才以族称命名。后又因“调北征南”,金姓、杨姓、王姓族人陆续到来,重新开寨,之后才取名“本寨”的。本寨建筑历史跨度是长的,有明代的建筑,也有清代的建筑,在民国时期达到了顶盛时期,因为此时我们能见到了制作银饰的“银号”,还有作为火枪时代的“军械库”,还有专门供吸食的“鸦片号”……。
本寨子是国家及重点民居保护(单位)村寨了,但愿本寨的屯堡文化能够延续,并能得到传承和发展。
云山屯:江南迁入的活动中心
云山其实就是云鹫山,云山屯其实就是依云鹫山为屏障而建起来的军事村落(也叫屯军)。所谓“屯”就是驻军的地方。其所谓云山屯堡八寨当以云山屯最大。从本寨出来,我们要走的是云山屯了。这是一条依山而兴的水泥道,自下而上,沿海拔的上升公路也盘旋抬升。沿途有人树起有简易的木牌横匾,上书有“大明屯风”和“屯堡胜迹”,表明了云山屯的地位。沿途除了小庙、以及一些新修的砖建民房。入口处高耸着歇山顶的箭楼,箭楼上书有“云山屯”几个方块大字。与本寨不同,这里在险要之处设有14个碉楼。城墙从两山之间蜿蜒而来,然后集中于这高大而坚固的大城门,在这里你完全感觉到它所处地位的“显赫”,这在过去,它一定就是云屯八寨的军屯的神经中枢。如果大门锁上,初来乍到的人,到此还真不知道里面深藏什么。当紧锁的大门打开后,你才为里面的“风光”而惊叹不已。
跨过城门,我对“城里”的一切惊愕不已。一条窄街从城门向前方延伸下去,街区的另一头见不到尽头。这里的房屋都是不是很高,但大多数的房屋都是用石头镶嵌的,有围墙,有步道,有庭院。临近街道的面还设有铺子。云屯的铺子一般是前柜后箱。前柜高齐胸围之下,这当然出于安全的考虑。在中街区,我们还能见到用石材做成的柜橱,石条打制,十分精美,我认为这云山屯人将石头用到了极致。
云山屯现在还有驿馆。这是一座只有一层楼的木房,前有落柱,大门左右各有石磴。这可能是现在还遗存的古驿馆之一了。自古以来,人们在出外远行时便会找地方投宿,而提供这些地方供人暂住的就称为客栈,设在驿道边或驿站的又叫做驿馆。明代之后,进入贵州至云南的驿道开通,随着大西南与内地交往的频繁,商业贸易日益蓬勃,远行贸易的商人越来越多,以至于东南亚各国与中国往来的外交官员、传递信件的邮差的数量不断增多,驿馆的数量随之而增多。驿馆能给往来人员提供应基本的食宿,落脚的地点,并没有提供消遣服务。云山屯驿馆设在军屯之类,在那时这样的驿馆是安全的,可靠的。当然,驿馆也常常有不法之事发生,如抢劫、打架、聚赌等。比如电影《龙门客栈》反映的就是这样的复杂环境。
云山屯是国内罕见的明代遗存,在它的鼎盛时期,这里据说有住户达千户以上,他们大多来自江南和四川。现在我们也能在屯堡的中心地段看到有戏楼等设施。这些建筑雕梁画栋,显示它曾经有过的辉煌。当这些江南人到来时,他们或许希望心灵得到安慰和洗涤,于是他们还在云鹫山上建起了寺庙,儒、释、道等宗教都能在这里展现。正月初九的玉皇会,正月十六迎汪公,六月初六土地会,六月二十四敬雷神等等,各种宗教文化得到了彰显。
在云山屯我们从百姓的口中还得到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云山屯曾经是苗族居住过, 时间就是在明屯兵之前,明军到了之后,明军把他们的先祖驱赶了出来,并在云山屯上修起了云盘,迁入了汉人居住。据说,那时居住在云山屯的苗族有几十户之多。这一迁就是五百多年,到了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他们以贫雇农的身份,分得屯中地主的房子,又从山下搬了上来。并说这些苗族是熊姓,从这个信息可以得知,云山屯的开山鼻祖就应该是苗族了。明代设屯置堡,其实最大的目的就是“制夷”的,如今他们能重新进入云山屯居住,那还真是感谢共产党的民族团结政策了。
在云山屯,我们拜访了一梁姓老人,我试图了解他们来自于什么地方,老人也说他们来自江西的吉安,到云山屯已十五代了,并说也是明代来的。我对他的说法当然不敢相信,为了证实他的说法是正确的,他从中堂的香坛上取出了家谱,这是一张发黄了的大纸张,上绘有图案,并将其入黔先祖至他的父辈的名字写得明明白白。他的入黔先祖叫梁志纪,从梁志纪数至他正好十五代。他们一直居住在这里。现在儿女们都是出去了,只有他一个老人在家只有到春节到来时,儿女们才回来。他介绍说,云山屯过去有一千一百多户人家,姓氏达五六十个以上,现在有好多户人家迁出他乡,余下不到两百户了。这样说来,云山屯确实是个江南人迁入贵州的集散地,是他们将江南的风情带入了这里,并延续了五百多年,直到今天。
因为时间紧,我的考察也算完成,文章也只有到这里了。(作者 吴安明(紫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