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项目 > 环保旅游 >
家乡的柞山永恒的爱
添加时间:2013-01-24 09:48    来源:点击:

本网讯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麓阿荣旗境内有一个养育我长大的山村,山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上长满着繁茂的柞树,山村坐落在这山水绿荫之中,呈现出一派祥合的气氛。山村人数不多,三十几户人家,人口仅一百多人,这里的人们生活富裕,相处和谐,崭新的砖瓦房,笔直的街路,处处洋溢着如画景象。

谈起山村,应从这里的柞山说起,山村是七十年代初建立的,当时的人们迫于生活窘迫纷纷从山东、河北一带到这里安家,刚到这里人们生活拮据,吃的是柞山里的野菜,住的是用柞树搭起的草房,人们吃喝没有,做饭和取暖用的烧材也无从着落,于是柞山的木耳、蘑菇、黄花菜等还有许多叫不上名的野菜就成了每餐必须的口粮,做饭和取暖用的烧材当然也就是柞山上的柞树了。当时的人们没有其它的方式改善生活,只有闲时到柞山上捉到一两只山鸡野兔是当时人们最大的享受。

柞山养育着山村的人们,也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生活的乐趣,柞山也总是有无穷的力量支持着人们。

由于过多的向柞山摄取,几年的时间柞山的资源不再丰富,柞山的面积逐渐减少,望着这眼前的一切,山村的人们开始心痛。

七十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也吹进了这个山村,通过土地承包,人们的生活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人们再也无须向柞山有太多的索取,为了不给子孙后代留下遗憾,山村的人们响应国家号召,掀起了保护生态,恢复资源的高潮,人们在当地政府的号召下组织了护山员队,以防止其它村人们的偷窃,为了保护柞山有一位乡亲付出了刚过五零的生命。由于有效的保护和柞树特有的生命力,柞山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茂,人们的心也得到了一丝的安慰。

然而,眼看着用心血养护起来的柞山资源,却派不上大用场,人们的心里又有些着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听说周围有的村民在柞山上养蚕很挣钱,苦于治富无门的人们也试着养了一些,两个月的时间,蚕茧卖后一算帐,一把蚕场竟挣了两千多元,山村的人们看到了希望,养蚕的人们多了起来,昔日的柞树变成了人们的摇钱树。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旗委、旗政府根据当地实际,进一步提出了保护自然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旗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思路。听到这个消息,人们养蚕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于是人们纷纷竞相养蚕,加上每年蚕价上涨,人们得到了可观的收益。

山村的柞山面积大约有一千多亩,可划分为十个蚕场,每个蚕场每年正常情况下可纯收入三万多元,一年可为村增收近三十万元,加之国家税费改革政策,山村的人们无论种地还是养蚕都得到了较高的收入。

望着这大片的柞山和富裕起来的山村,我的心里无比欣慰,昔日养育人们的柞山今天依然给人们提供着无尽的财富。

我爱我的家乡,我爱家乡的山村,更爱山村的柞山,因为柞山给了人们永恒的爱。
      (通讯员 曹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