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山旮旯,人们自然会把它与大山深处和交通闭塞联系到一块。可今天我们带你走进的北旮旯,尽管也是大山深处,但它却有着山村里的别样风情。村里不仅开起了农家院,还招来了不少“洋民俗”。不同种族,不同皮肤,不同风俗的人们在这里和睦相处,嫣然一个山村里的“联合国”。
北旮旯的真名叫北沟村,它位于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的东北部。因村里3年前建了个“北旮旯想请驿栈”而名声在外,故北沟这个村名渐渐被北旮旯所淡化。在今天的北沟村,住着12户老外,他们把从村民手里租来的闲置民居按照欧式设计稍加改造后,相继开起了“洋民俗”。放眼望去,高高的房脊,硕大的透明门窗,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现年77岁的村民王永明老人说:“10年前,我们这山旮旯还是个穷乡僻壤,无人问津的地方,没想到,现如今却成了远近闻名,中国人外国人都来旅游,小官儿大官儿都来考察参观的魅力山村。从开春到收秋的七、八个月里,差不多每天都有参观团和旅游团,您说这一个山旮旯子,怎么就这么招人呢?”
说起这里别样的风景,首先得益于村里干净优美的旅游环境,其次是得益于“洋民俗”的引进。新世纪之初,美国人萨阳携华裔夫人唐亮来华到慕田峪投资置业后,开办了“小园”餐厅,并将其逐步发展成外国人前来聚集休闲的商家会所。接下来,他又把发展的触角伸向了与慕田峪仅有一山之隔的北沟村。据说,入住北沟村的12户老外的民居改造都是由萨阳亲手设计的。这些居所的主人有美国人、加拿大人和法国人。有的还搞成了半地下式的,耗资800万人民币。还有的则利用山势,打上钢梁地桩,搭起了天台,使有效的使用面积扩大了许多。
在“瓦厂别墅”区,笔者看到,萨阳的创意设计非同凡响,不愧为“低碳生活”的杰作。其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旧砖、旧瓦、旧房的原样利用。笔者了解到,“瓦厂别墅”区很多建设都是就地取材,抬头看“瓦厂”的大牌子,是用五颜六色的碎琉璃瓦片拚成的;低头看院子门前地面的装饰,也是用碎砖头、碎瓦片组成的;还有“商务中心”的“男、女厕所”的字样,院内屋檐下地面长廊和室内有些地方也用了碎瓦片点缀,既别出心裁,又富有审美情趣。走进客房,映入眼帘的是不带抹面的红砖墙。就连房梁、立柱也都是原汁原味的构造,只不过是进行了刨新,加固而已。在由窑洞改造的卫生间的墙壁上,有既传统的泥皮墙,又现代的衣冠镜,就连窑洞的通风烟筒,上面盖上厚玻璃之后,也摇身变成了采光筒。而那些闲着的水缸也成了院里花坛的点缀物。更有趣的是,农民曾用来喂猪的石槽也派上了新的用场,成了洗手池子。总之,在这里,眼前的一切都令人耳目一新。更富有创意的是,从酒吧的长形窗口,客房的阳台、床铺、马桶等不同角度都可以看到长城,而且可以隐约看到远山顶上哪“忠于毛主席”五个大字。据称,这五个大字,每个字大约一千平方米,五字共五千平方米,这是文革期间老百姓用石块垒的。如今已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据曾经搞过饭店、现受聘于此的客房主管介绍,这里共有16间客房,1间房一天的住宿价额是一千二百元,大都是老外过来租住,生意十分火爆。不提前预约很难住上。
当初外国人在北沟村租用民房时,村民们还看不懂外国人用破旧房子干什么,甚至有的嘲笑外国人在垒“猪圈”。而当通体透明的玻璃幕墙拔地而起,山沟里引来越来越多的“洋民俗”时,村民们才如梦初醒。他们一方面为低价出租的民居懊悔不及,一方面赞叹于老外带来的设计新理念和经营新理念,由此也让村民们茅塞顿开。
如今,老外的“洋民俗”和村里的北旮旯乡情驿栈形成了两道亮丽的旅游风景线。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形成了中西合璧,内外兼容,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旅游新模式。城里的国内游客来了,喜欢参观“洋民俗”的低碳环保建设理念,及在中国传统民居基础之上改造的欧式建筑风格。而那些蓝眼睛。白皮肤的外国游客则喜欢到北旮旯乡情驿栈吃上一顿地道的中国传统炖肉、炸油饼、炸元宵和棒米粥。
中国游客也好,外国游客也罢,在北旮旯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所需来选择游购玩,吃住娱。游客可以漫步于村内的大街小巷,远眺“洋民俗”的欧式建筑,欣赏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图”、“司马光砸缸”、“岳母刺字”等传统文化墙。还可以到村内的文化娱乐室看书、欣赏精美图片,到北旮旯乡情驿栈购买您喜欢的土特产品。你若喜欢打篮球,户外的塑胶篮球场可为您提供免费服务。总之,在这里,您可以登山健身,感悟山野风情。也可以和村民一起下棋、打扑克。来一次城乡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