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美好乡村的重大决策,全省各地全面兴起美好乡村建设的新热潮。本报今起结合“走转改”活动推出系列报道,生动展示美好乡村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
秋阳高照下,流经山岔村中的香溪河波光潋滟,倒映水中的粉墙黛瓦在蓝天白云间时卷时舒,分外空灵。
坐落在河西的天湖新村,100多幢徽派建筑风格的别墅依山傍水、错落有致。这个新村是前些年京台高速公路建设时,村里为征地群众规划建设的安置社区。9月24日,记者来到这里,随处可见的树木草坪绿意盎然,宽展洁净的街道两侧,五颜六色的客栈、超市等各式招牌格外醒目。
村头的“黄山落脚点”店牌吸引了记者目光。女主人张金凤是2003年前后搬进新村的,当过导游的她见城里人到乡村旅游的越来越多,便在今年3月租下邻居的房子开起客栈,自己在家张罗接待,丈夫开商务车接送游客。“客栈一开张,我们就建起了自己的网站,客人都是通过网络联系的。”小张介绍,中秋国庆8天长假马上到了,她家的10间客房已预订一空。小张说,平时客房入住率在60%以上,基本是来自长三角等周边地区的自驾游、自助游客人。
从天湖新村沿205国道驱车几分钟后,记者来到了山岔村最负盛名的翡翠新村。1986年,当地村民投山入股开发了翡翠谷景区,成为我国农民办旅游的先行者。现在,这里的村民全部住进了花园式的别墅,成立了农家乐接待中心,家家户户办“农家乐”,老老少少从事旅游服务,去年人均纯收入达3.7万元。2004年11月,美国科学院院士赫森伯格前来考察时曾由衷赞叹:这里富裕又文明,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中午时分,记者随意走进翡翠新村的“红苹果之家”,主人张健康正在厨房里向客人介绍当地的土菜。张健康家有7间房间,其中4间房间接待游客,还利用客厅和一楼的房间办起了徽菜餐饮,为游客提供吃住行一条龙服务。聊起经营情况,张健康与记者算起今年的收入账:“到8月底接待游客2000人左右、收入12万元左右;到年底翡翠谷旅游公司分红,我们家4个人可拿到4万元。”张健康说,今年他在村外办了一个养鸡场,专门供应本村和周边的农家乐饭店,收入有四五万元,现在正打算承包邻村的几家农家乐饭店,争取明年这一块收入超过30万元。
三岔村距黄山风景区“南大门”和“东大门”都只有五六公里,乡村旅游发展起步早,被誉为“安徽旅游第一村”。村党总支书记张贵良介绍,目前,全村80%以上劳动力从事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这几年,村里又先后引资10多亿元,正在建设香溪旅游度假村、中国黄山茶文化园、国际汉语言交流中心等项目,争取把三岔村建成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乡村旅游度假区和旅游服务集聚地。
发展乡村旅游,改变了三岔村昔日贫困落后的面貌,也成就了当地群众的幸福梦。张贵良告诉记者,这些年仅村集体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就超过800万元,所有村民参加新农合、养老保险等个人自缴部分的费用全部由村里承担,老人有固定补贴,孩子考取大学都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