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集安市经过组织相关人士实地踏查,确定核实了榆林镇治安村“红军洞”和榆林镇治安村“抗联军校”两处抗联遗址,并作为红色旅游景点向外推介。
抗日战争时期,杨靖宇司令率领抗联部队在集安境内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革命遗址,这也成为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近年来,集安市政府十分重视红色旅游的历史研究性和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在不破坏珍贵历史遗址的前题下,分层次、分阶段逐步进行开发建设。日前,集安市组织党史等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对全市革命遗址进行了实地踏查,对以前留下的文字资料进一步核实,并拍摄了影像资料,为发展红色旅游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其中,此次踏查中的榆林镇治安村“红军洞”遗址,位于榆林镇治安村一组葫芦头沟里约1公里处80米高的半山腰上,是一个天然石灰岩结构洞穴,洞口约2米宽,1.4米高,洞内洞口附近处较为宽敞,深处地形复杂、深不可测,有许多分叉,据当地农民所传,该洞超过3公里。此洞为当年抗联部队密营地之一,1936年-1938年,杨靖宇将军在开辟老岭根据地期间,曾多次率部在此隐蔽休整,最多时有400多名抗联将士居住于此处,直至1938年8月-9月离开集安北上。
另一处榆林镇治安村“抗联军校”遗址,位于榆林镇治安村四组南侧500米左右,一座小山的东坡上高约30米的半山腰上,是一个天然石灰岩结构洞穴,洞口上方是一片高10余米的陡峭悬崖,洞口约12米宽,约2.5米高,洞内十分宽阔,可容纳100人以上,洞深约50米。据史料记载,1935年9月,杨靖宇将军率领二百余名战士从河南来到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为了壮大革命队伍,杨靖宇将军广泛吸收民众、有志之士和绿林好汉组成抗联部队共同抗日。由于部队成员混杂,素质参差不齐,须对抗联战士进行政治、军事和文化教育,于是,就在这个山洞里建立了抗联军校。抗联一军参谋长杨俊恒曾为抗联战士授课,学员达100人左右。1935年-1938年间,数百名抗联战士在这里接受了学习和锻炼,被培养成为人民而战、为革命而战的优秀抗联战士和干部。这两处遗址史料记载详细真实,较有代表性,对广大群众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因此,确定为红色旅游景点,并制作了简介牌安装于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