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30元的成本可以种200袋白灵菇,效益可达450元左右,菌渣可再种100袋鸡腿菇,再增加效益近200元,种过鸡腿菇的菌渣还可种20多公斤草菇,效益又增100元左右,经过层层发酵的菌渣最后还田,又是上好的有机肥料。”在河南省西峡县丁河镇凤山村村民庞建敏的菌棚里,农业经济师、县食用菌生产办公室主任孙淮明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 让菌产业循环起来,是我县致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举措之一。统计显示,西峡这个食用菌“生产大户”,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6.8%。以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等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给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的西峡县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突出“特色+绿色”,催生“精品农业”
以“独、优、新、绿”为品牌,以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为操作规程,以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好的山茱萸、香菇、猕猴桃为产业龙头,西峡一连串打造了“中华香菇之乡”、“中国名优特经济林———猕猴桃之乡”和“中国名优特经济林———山茱萸之乡”三张醒目的特色农业名片。由西峡选育的华美1号、华美2号、海沃德等优良品种,先后获得19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全国猕猴桃十大优良品种奖等多个奖项,6万亩猕猴桃通过国家环保总局(OFDC)及美国(OCIA)、日本(JAS)有机认证。以香菇为主导的食用菌年产量1.7万吨,占全国的1/10,猕猴桃人工栽培面积累计达到9万亩,总产量达3万吨,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二。以山茱萸为主导的中药材基地达到41.7万亩,山茱萸年产量1600余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0%。
打造“绿色长廊”,做大“观光农业”
初冬的西峡县双龙镇化山村,依然游客如织。全村50多家农家宾馆,平均每家日接待游客近百人,旅游旺季可达300多人。“水边、沟边、林荫下野生野长的水芹菜,一把能卖10块钱!”村支部书记符合顺高兴地对记者说。日渐兴起的观光农业给西峡农村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为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我县沿鹳河干支流和国道沿线建起40余个猕猴桃、黑李、油桃、金太阳杏等人工种植基地,形成百公里“绿色长廊”。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在饱览优美田园风光的同时,还可与农民分享收获的喜悦。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西峡旅游深深吸引着都市游客。今年上半年,西峡县接待游客10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56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4.7亿元。
引导工业“反哺”,拉长“绿色链条”
走进二郎坪乡栗坪村,仿佛走进山茱萸的海洋,漫山遍野的山茱萸缀满了红玛瑙般的果实。村民王东花告诉记者,自从宛药公司在这里建立了山茱萸种植基地后,村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家里仅有的3亩多粮田,现在都种上了山茱萸,“现在村里已没人种粮了,日子反而比以前更红火了”。按照GAP标准,宛药公司在西峡北部山区青山碧水无污染地域建起20万亩无公害中药材种植基地。 公司为基地农民无偿提供种子、原辅材料和技术指导,并以保护价收购山茱萸。“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迅速拉长。神菇集团、猕猴桃总公司等40余家“农”字号龙头企业迅速壮大,数十个涉农产业链条已有机衔接。
致力持续发展,打造“循环农业”
“棉籽壳、花生壳、玉米芯、豆秧……以往这些几乎废弃不用的东西,如今可全是宝贝,抢都抢不到。”丁河镇奎文村民庞书安说,去年家里种了2000袋白灵菇,利用白灵菇的废料袋他又种了鸡腿菇,最后经过处理,这些废料袋又变成了上等的好肥料。他家里现在用上了沼气,这些废料袋还可以被投放到沼气池里生产沼气。 西峡县是占全国生产总量19.4%的食用菌种植大县,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达到了43%。但香菇产业是资源消耗型产业,为达到资源循环利用,我县聘请北京、新疆等地业内专家进行科技攻关,突破地域差、温差、湿差等技术难题,成功引进不用林木作原料的天山白灵菇等草腐菌,“草-菌-沼-果”能源生态模式也在西峡得到快速普及,全县农村大小沼气池已累计达到12000多个。从“食”林木到“吃”腐草,从一次“消化”到多重“吸收”,西峡菌业换上了“绿色”和“节能”的标签,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蜕变。 现代农业给西峡经济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今年上半年,西峡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4.3亿元,同比增长15.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4亿元,同比增长37.5%。“我们必须走出那种‘发展经济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认识误区。”谈到发展现代农业,县委书记杨炳旭意味深长地说,“只有在经济发展中注入环保意识和生态理念,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世界猕猴桃在中国,中国猕猴桃在西峡。”——在中国•西峡首届猕猴桃产业战略发展国际高层研讨暨产销见面会上,与会的国际专家发出由衷的赞叹。
近年来,由西峡选育的华美1号、华美2号、海沃德等优良品种,先后获得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全国猕猴桃十大优良品种奖等多个奖项。“西峡猕猴桃”已成为价值不可估量的特色品牌。而这仅仅是西峡众多品牌的一个而已。
“我们始终把实施品牌战略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加速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不断加大科研和高新技术投入力度,致力培育一批叫响国内外的自主品牌,从而推动主导产业优化升级。”西峡县委书记杨炳旭说。
独•优•新•绿
精品农业走向世界
“中华香菇之乡”、“中国名优特经济林——猕猴桃之乡”、“中国名优特经济林——山茱萸之乡”……五彩斑斓的西峡特色农业所诞生的名牌产品令人目不暇接。
以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为操作规程,以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好的山茱萸、香菇、猕猴桃为产业龙头,西峡先后打造了三张醒目的特色农业名片。我县依托中国林科院、河南农大等科研院校的技术优势,建立食用菌科研中心、山茱萸研究所等8家科研机构,制定食用菌、猕猴桃等5项标准化生产规程,建立农业标准化基地30个,为农产品注册商标,申请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山茱萸基地首批通过国家GAP认证,入选“河南省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香菇、猕猴桃基地被评为全省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目前,西峡已有21种菌果被欧盟国际生态中心确认为天然有机食品,猕猴桃和香菇成为全省首批获准使用无公害标志的农产品,万果山牌猕猴桃被评为河南省名牌产品,伏牛山牌山茱萸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品牌战略使西峡的特色农业成为农业支柱。全县80%以上的农民从事药、果、菌种植,农民收入的75%来源于特色农业,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特色农业占全县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
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达到62%、63%、61%。
填补空白•替代进口
自主品牌频创奇迹
激励自主研发,培育知名品牌是西峡工业强县的战略核心。
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引导企业采取自办科研机构、与科研院所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宛药公司、龙成集团等骨干企业相继研发了一大批填补国内空白型、替代进口型、高新技术型产品。西峡内燃机排气管有限公司本着专业化发展的路子,成立了“党员科技攻关小组”,每年拿出数万元资金用于奖励科技攻关,先后自主研发了捷达、红旗、富康轿车和依维柯发动机排气管,其中依维柯、捷达等8种排气管已取得国产化认证,正式替代进口,年生产能力达150万支,产值达5000多万元。
目前,我县已累计投入技改资金17.2亿元,在骨干民营企业中建立30余个高新技术开发机构,开发70余种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技术产品,培育出“仲景”、“月月舒”、“飞龙”、“天马”等12个全国知名品牌,有18家企业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名山•名园•名漂
催生旅游“黑马效应”
投资5000万元的重阳寺综合开发项目、投资1.2亿元的宝玉河低空飞行观光项目、投资1亿元的寺山欢乐园建设项目、投资1600万元的大鲵观光园项目……2008年的西峡旅游正完成着以打造全新品牌为核心的产业提升与历史性蜕变。
高举生态旅游和恐龙文化两大品牌,突出“山、水、龙、园”四大特色,打造以“名园、名山、名漂”为核心的旅游“王牌”,是西峡做大旅游产业的品牌战略。
2007年6月,省委书记徐光春深入西峡等地实地考察伏牛山生态旅游后提出:伏牛山开发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16字方针。
正是通过贯彻这16字方针,西峡旅游先后完成了以名园、名山、名漂景区为重点的提升性规划等三大规划,融资6亿多元,相继建成并开放了恐龙遗迹园、老界岭、鹳河漂流、龙潭沟、石门湖等一大批生态旅游精品景区;全县95%以上的旅游开发投资来源于市场运作下的民营投资主体,部门配合带来了包括水、电、路、通信等配套服务在内的3.5亿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全新的开发机制不仅使西峡成为南阳市率先拥有4A级景区的县(市),而且已成为南阳市旅游的排头兵和全省旅游的新亮点。西峡旅游从规模开发至今,只有短短的6年。从“藏在深闺无人识”到荣膺“中国生态旅游大县”和十佳“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大县”,良好的机制和品牌战略使西峡旅游神奇地完成了“化蛹为蝶”的蜕变,成为一匹纵横中原旅游市场的矫健“黑马”。
据统计,至目前,西峡县获得各类名牌称号的产品已达50余种,拥有“月月舒”、“仲景”两个中国驰名商标,成飞牌连铸结晶器铜板、月月舒牌痛经宝颗粒、飞龙牌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3个河南名牌产品 ,“飞龙”、“劲派”等5个河南省著名商标,品牌经济对全县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 。
西峡,一个因发掘大量恐龙蛋化石群被誉为“二十世纪世界第九大奇迹”而闻名中外的“恐龙之乡”,如今正成为八百里伏牛山脚下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峡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系豫、鄂、陕三省交汇处的“金三角”地带,总面积3454平方公里,境内资源丰富,景色秀丽,森林覆盖率76.8%,是河南省资源大县和区域大县,被誉为“绿色王国”和“天然药库”。而且交通便利,已开通的西安至南京铁路穿越全境,县城距南阳机场百余公里,投资环境优越。
西峡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有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等自然、人文景观50多处,是理想的生态旅游胜地。
西峡区域经济独具特色。已形成以猕猴桃为主的林果业、山茱萸为主的中药材、香菇为主的食用菌和生态旅游四大主导产业,以及医药制造、冶金建材、汽车配件铸造、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体系。综合经济实力在南阳市和河南省增长较快。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全国依法治县百强县、中国名特优经济林——猕猴桃之乡、山茱萸之乡等称号。
世纪飞歌最嘹亮,盛世华年更辉煌。西峡正抢抓机遇,扩大开放,决心建成“经济强县、生态大县、旅游名县”。
西峡,一块充满希望的投资热土。
淳朴、热情的西峡人民热忱欢迎您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