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我省中部地区的定西市安定区,是我省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自2000年全区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安定区认真贯彻落实“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总方针,全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与荒山造林等配套工程近百万亩,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产业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特别是近年来,全区以退耕还林生态建设为平台,按照“种草、养畜、转化、增值”高效生态型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先后建成草畜转化整村推进示范点90个,发展舍饲牛羊饲养户3万户,饲养牛羊15万头(只)。同时,全区还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先后组织实施了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在19个乡镇45个村相继建成沼气池2480户,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农户缺燃料、缺肥料的问题,创立了生态良好、农民增收、生活富裕、经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安定区的变化,仅是我省通过退耕还林农村经济变化的一个缩影。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八年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退耕还林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精心组织,整体推进。截至2006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2423.3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003.3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330万亩,封山育林90万亩。由于工程建设组织严密,政策透明,管理规范,进展顺利,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将使我省植被覆盖率提高3.8个百分点,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6万平方公里。先期开展退耕还林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已得到了一定遏制,风沙危害状况呈逐步下降趋势,长期超载运行的生态系统得到休养生息,一些多年未见的动物重新出现,生物多样性增加,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据天水市秦城区生态监测数据表明:全区生态流失面积已由1998年的314.3平方公里减少到90.74平方公里,减少了71.7%;土壤年侵蚀量由退耕前的208.24万吨减少到95.56万吨,减少54.1%。
优化了产业结构助推新农村建设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为全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构筑了平台。全省各地积极抓住退耕还林的有利时机,立足区位优势和地域特色,积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地推行各种行之有效的开发治理模式,大力发展经济林果、草畜养殖、生态旅游、种药材种植、林副产品生产加工等后续产业,使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八年来,退耕还林使全省156万农户、660万农民从补助中直接受益,户均补助4370元,人均补助1040元。同时,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还改变了农民广种薄收的传统耕种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化,促使农民走出了大山,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腾出更多的时间外出务工,从事劳务和二三产业,拓宽了增收渠道。据统计,2005年,全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农业人口中累计输出劳务221.9万人次,创收50.5亿元,分别占全省劳务输转总人数与总收入的54.1%和50.1%,人均创收2280元。
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各地一方面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突出特色的路子,积极培育后续产业,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一方面在村镇绿化、农田林网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改善人居环境,使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同时,全省还结合基本农田、后续产业、生态移民、农村能源、封山禁牧“五结合”的要求,合理统筹退耕还林与中低产田改造、农村道路和农村能源等项目,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有力推进了农村能源结构的改变。到2005年,全省结合退耕还林,共改扩建农村道路2.6万公里,建设基本农田1195万亩,建设沼气池12.46万个,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3.83万平方米、太阳房78.85万平方米、太阳灶31万台。显著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有力的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