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策划中国旅游?(一)
添加时间:2007-05-26 00:00 来源:点击:次
是阳光的手指在默默地抚摸着大地 还是失落的苹果正欲退去滋味? 嗷嗷待哺的中国旅游是否在问:策划,你将随风而逝,还是逆风飞扬?
当开放的中国大门洞开,策划一如旋风在神州大地刮起。曾经陌生的洋策划以及本土滋生的策划在几度喧嚣之后,时沉时浮,像风像雨,仍在敲打激荡着新生的中国市场经济。于是,有识之士惊呼:中国正迈入后策划时代。
现代旅游产业作为全新的经济形态,在中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一同降生、发育和成长起来的。说它全新,不仅因它是在全新的背景下来到中国的,更重要的是它区别于以往任何产业。它是天然的市场经济和典型的形象产业,注意力、创造力、形象力、品牌力,是其核心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很显然,现代旅游产业必将与新生的策划业产生必然的关联,无疑,策划是推进旅游产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那么,在中国迈向后策划时代的新征途中,策划又在中国旅游业大气磅礴的活剧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中国步入后策划时代,中国旅游策划又如何呢?后策划、泛策划时代,还是无策划、反策划时代?
(一)
一项本以策划为生命的现代产业缺的恰恰就是策划,就是适合自己的恰到好处的策划。人们不禁要问:中国旅游到底需不需要策划?
点子大师的失宠,策划大师被剥去神秘的外衣、褪去耀眼的光环,策划是否也将随风而逝?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还来讨论这样一个也许在某些人看来正在“失语”的话题,不知是否不识时务?
难道中国旅游真的可以不要策划了吗?
别叫我策划人—
2002年9月12日至13日,首届中国旅游品牌高峰论坛在长沙通程国际大酒店隆重举行。能够容纳500多人的会议厅内座无虚席,还有现场采访的新闻记者100多人,场面可谓壮观而又热烈。世界旅游组织亚太地区主任瓦尔马、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佟华龄出席论坛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别开生面的是论坛首开中国旅游论坛先河,成立了论坛首席专家团,包括首席品牌专家、首席旅游专家、首席营销专家、首席策划专家在内的4位有关旅游的国内一流专家。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论坛首席策划专家叶文智在进行他《旅游品牌经营与资本运营整合策划》的演讲之前,却慎重其事地向在场的500多名现场观众和100多位新闻记者公开声明,他不是策划人,他是一位职业经理人。叶先生何出此言?难道他真的不是一位策划人吗?只要我们看一看叶先生的经营轨迹,这个问题便不言自明了。
1998年4月17日,叶先生策划自己掌门的黄龙洞公司为其标志性景点“定海神针”投保一亿元保险,创世界为资源性资产买保险之先河,在国内外产生强大的冲击波,黄龙洞美名远扬;1999年12月8日至11日,黄龙洞公司独家策划、出资成功组织和实施的以“穿越天门,飞向二十一世纪”为主题的’99张家界世界特技飞行大奖赛,实现了人类飞行史上驾机穿越自然山洞的伟大创举,国内外200多家媒体近500名记者现场采访,中央电视台全程直播。该项活动的成功举办,让张家界这片神奇的山水通过“天门洞”这条时空隧道,通过中央电视台的卫星及其他媒体的传播,迅速飞出中国,飞向世界。
该项活动已成为中国旅游界策划和举办大型宣传促销活动的成功典范。作为此项活动的总策划叶文智先生因此获得了张家界市人民政府30万元的巨资;2001年,叶先生又成功策划和实现了以8.3亿元受让湘西凤凰古城等8大景点50年的经营权,从而完成了他从活动策划到资本策划、品牌策划的精彩一跃,跨入旅游整合策划的新境界。等等这些,足已让人知道了叶文智到底是不是策划人。如果连他都还算不上策划家,人们不禁会问:那中国还有谁是策划家呢?
是策划家,又不愿意被人称为策划家,这难道仅仅是叶先生个人自谦这么简单吗?如果真是这样,那该有多好啊!
中国策划很精彩,策划人却又很无奈。其实,这就是中国策划界的现实。难道真的是“城门失火,殃及鱼池”?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也许人们至今仍在沿用这一口号。但是,谁能明白,曾经真正叫响这一口号、把它作为公司理念的牟其中,这位曾经红遍中国的经营策划大师,留在我们记忆当中的只剩下他那曾经激情摇晃的背影。而那位喊出“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的《恩波智业》的主人王力先生,也早已变得默默无闻。只有那位《点遍中国》的点子大师何阳,至今还令策划人心有余悸。
“老师下课了”?? 2000年,“何阳事件”雾锁策划界。人们雾里看花:下一个倒下的将是谁?各种猜测环绕中国策划界。包括王志纲等策划大腕也难以幸免。
自1996年《谋事在人》一书风靡大江南北之后,除了一套《王志纲工作室策划文库》之外,人们很少在公众媒体上看到王志纲的影子。于是乎各种揣测和议论层出不穷:有人说王志纲下海“淹死了”;有人说王志纲退出江湖了;有人说王志纲工作室被美国兰德公司并购了;有人说王志纲赚足钱出国做寓公去了;还有人说王志纲工作室已经解散了……
总之一句话,王志纲“去向不明”。
怪不得中国策划界谈“何”色变。人们也开始骂点子,骂策划。许多策划人、策划机构也纷纷改“名”换“姓”,或品牌管理,或咨询专家。看来,叶文智先生不做策划人是有原因的。
(二)
企业家不做策划人,尚可做职业经理人。殊不知,那些视策划为崇高事业,把策划作人生追求,以策划为终生职业的专业策划人,又当如何是好?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策划人诉苦说,做一个策划人真是无奈,做一个职业策划人简直是一种悲哀,尤其是那些暂时还没有名气的策划人更是如此。他说,在现今的中国,谁也不敢否认策划的作用,但普遍地又不把策划当一回事,尤其是不公正的对待策划人创造性的劳动成果。许多企业家要么不采纳策划,要么采用了不给必要的报酬;成功的策划一切功劳归己,失败的策划一切责任推给策划人;甚至把自己当救世主,把给策划人应有的报酬看作是自己的施舍。常常一边是策划人满腔热情一腔热血,一边是企业主一脸冷淡满腹怨言。策划人特别是职业策划人,往往是以智慧、知识为资本,很少有太多的物质资产,即使是再好的策划创意和方案,也必须以其他相关企业为平台实施,这样便滋长了策划人求企业的风气的蔓延。从这一点看,中国不乏好的策划和创意,缺的是策划落地的坚实的平台和良好的环境氛围。更令人气愤的是,一些缺乏道德的企业主,为了征得好的策划方案,采取高薪招聘和巨资征稿的欺骗手段,从应聘者、应征者手中套得所需要的策划方案后,从此便没有了下文。可悲的是急于投奔“明君”的策划人,屡屡受骗上当。更气的是,该得到的没得到,反而连不该失去的都失去了。有一位策划人含辛茹苦近两年弄出了一个洋洋十万言、几乎可以惊天动地的策划方案,被一家单位骗到手并运用之后,果然产生了出奇的好效果,可观的经济效益自然不必说,单位尤其是单位领导的知名度如日中天,那位不知策划为何物的单位领导也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大策划家。而真正的策划人不但分文未取,就连策划人的署名权都没有得到,真是陪了夫人又折兵,打掉牙齿往肚里吞。两年辛酸夜与昼,一朝化为血与泪。
真不知道,中国策划何日才能告别这种不尴不尬的境地。 (作者:刘汉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