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2014年1月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积极谋划,开拓进取,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即乡镇企业科学发展,涌现出一批好经验、好典型、好做法。现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18个省区市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贯彻落实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工作会议精神情况予以整理编发,供各地参考借鉴。
2014年1月9日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工作会议召开后,各省区市结合本地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农村二三产业即乡镇企业发展情况,采取积极措施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取得积极进展。
一、完善机构设置,为推进事业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完善机构设置,不断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强化手段,为推进工作开展打下基础。吉林、福建、山东、广西等省整合本省资源,完善了省级农产品加工业管理机构,山西省农业厅指导省内各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理顺职能,目前全省已有4个市农业部门理顺了工作关系,完成了农产品加工业管理机构更名工作。
二、促进职能转变,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指导,落实政策,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质量提升。全国多个省区市围绕今年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工作要点,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出台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工作要点、指导意见、实施方案等政策,明确产业发展目标,细化工作内容,强化工作手段,推动本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向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转变。各地在积极落实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同时,针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出台扶持政策,湖北省启动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2014年扶持调动财政资金增至30亿元;四川省将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与加工业基地建设相结合,由县财政安排配套资金,支持农户和合作社项目建设;江西、新疆等地开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示范建设,对认定企业予以奖励、税收优惠等扶持措施;天津、湖南等地多措并举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为企业解决发展中的资金问题。
二是整合资源,创新服务,助力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品牌提升。全国多地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推广,培育本地农产品加工业品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海南省农业厅会同财政厅共同安排省级财政资金4200万元,实施槟榔烘干绿色改造项目;吉林、湖南、安徽等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企对接活动,推动本地农产品加工业产研结合发展,努力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北京市将培育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和农产品产销流通体系建设相结合,推动品牌建设;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等地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农产品加工品展示平台,积极推动本省产品“走出去”,培养本地农产品加工品牌,培育有市场、有资源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
三是农企联动,集聚优势,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全国多地加快探索适用本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化模式,推动本地企业由分散无序式发展向产业化和集聚区方向转变。天津、内蒙古等地安排财政资金,积极筹建农业融资担保公司,采取担保、贴息、风险补贴等形式扶持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辽宁、安徽等省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利润二次返还等工作机制,把加工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的利益相联结,推动产加销全产业链发展;天津、湖北、宁夏等地把发展产业园区建设列入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工作重点,引导企业向产区集中,企业带动,发展规模加工、发挥集聚优势、提高增值水平,打造一批有竞争力、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园区。
三、强化规范服务,多举措推动休闲农业有序发展
各地把发展休闲农业与建设美丽乡村、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引导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海南省组织本省休闲农业企业,选送具有代表性的创意精品赴京参展,宣传本地休闲农业特色;湖北、贵州等省开展省级休闲农业企业示范创建,同时实行定期复评认定的动态管理机制,有效引导本地休闲农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