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项目 > 部委工程 >
我国第二批20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布
添加时间:2014-06-13 10:06    来源:点击:

        612日,在我国第9文化遗产日即将来临之际,农业部发布了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天津滨海崔庄古冬枣园等20个传统农业系统被认定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第二批发布的20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包括:皇家枣园的代表——天津滨海崔庄古冬枣园,北方林粮间作典型模式——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北方梯田与石头文化的集成——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缩影——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茶禅文化传统代表——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低洼地区杰出的生态农业模式——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世界香菇起源地——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乌龙茶发源地——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最大的客家梯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沙地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典范——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砖茶之源——湖北赤壁羊楼洞砖茶文化系统,世界原始稻作文化的活化石”——湖南新晃侗藏红米种植系统,岭南茶文化代表——广东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壮瑶人民农耕文明的结晶——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系统,川西北典型高山传统农业文化的代表——四川江油辛夷花传统栽培体系,云南壮族稻作文化的代表——云南广南八宝稻作生态系统,3000年水旱轮作的活化石”——云南剑川稻麦复种系统,千年药乡的杰出代表——甘肃岷县当归种植系统,独特环境、独特品种、独特技艺——宁夏灵武长枣种植系统,哈密地域文化与财富的标志——新疆哈密市哈密瓜栽培与贡瓜文化系统。这些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农业产品、丰富的生物资源、完善的知识技术体系以及较高的美学和文化价值,在活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和濒危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特征。

农业部党组成员杨绍品在发布活动中指出,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息发展中,凭借着独特而多样的自然条件和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保障了百姓的生计,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且由此演生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应该认真加以保护和传承的农业文化遗产。但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在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加快推进和现代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一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

杨绍品强调,中国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对弘扬中华农业文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丰富休闲农业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来开发利用,能够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带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实现在利用中传承和保护。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宗锦耀局长宣读了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文华院士等参加了发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