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项目 > 部委工程 >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乡镇企业局)宗锦耀局长调研北京休闲农业发展
添加时间:2014-04-15 16:34    来源:点击:

  4月10日下午,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宗锦耀局长一行在北京市平谷区调研休闲农业发展情况。在调研中,宗锦耀强调,休闲农业的发展,既要注重发展理念、园区规划及产品服务的创新,也要关注产业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特别要重视农业文化遗产及传统村落的挖掘和保护。

  平谷:打造“大五园”

  调研组一行一进入平谷区,迎面而来的是22万亩的桃园,漫山遍野的桃花映入眼帘,竞相开放的桃花给大地带来美丽一片,给天空带来美妙精彩,让人目不暇接。“桃花源里”还有“桃醉园区”、“桃园小火车”、“桃园万花筒”、“桃园三结义”等景点,将休闲农业与桃园文化结合,与桃园生态紧密结合起来。目及之处,游人如织,人山人海,人花交映,一派花团锦簇、繁花似锦。平谷区陈副区长兴奋地指出,要把平谷建成北京的“大菜园、大果园、大花园、大公园和大乐园”,目前正在实施“五大园”战略规划。北京市农委任荣处长介绍说,平谷区休闲农业,关注您的胃,吃什么?关注您的肺,吸什么?关注您的眼,看什么?关注您的手,玩什么?关注您的脑,学什么?让消费者“换胃、换肺、养眼、好玩、开心”。一些休闲农业集聚区初步实现了让消费者“离城不近不远的地方,住着不高不矮的房子,吃着不咸不淡的饭菜,吸着不雾不霾的空气,看着不土不洋的演出,泡着不冷不热的温泉,干着不轻不重的农活,过着不紧不漫的日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平谷区总面积958平方公里,2/3为山区,现有耕地18.2万亩。多年来,平谷区立足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坚持“生态立区”发展理念,借助自身特色和资源优势,依托果品、蔬菜和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大力实施“一区三化五谷”战略,按照农业工业化、产业化、功能化的思路,通过一产的接“二”连“三”,将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将生活生产生态衔接,借助“沟域经济”模式,采取 “统一规划、政府扶持、集体搭台、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颇具特色的山区资源禀赋,根据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创新文化创意先导、特色产业主导、龙头景区带动、自然风光旅游、民俗文化展示5种沟域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现已初步建成“文化创意”丫髻山、“慢生活体验”九里山、“生态休闲”十八弯、“远古文化与民俗文化”将军关和“红杏主题文化”北寨等5条休闲农业产业带。

  亲眼看到平谷休闲农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后,宗锦耀指出:“平谷区利用后发优势,立足“三农”,发挥多年来形成的以平谷大桃和蔬菜种植为主要特色的产业优势,建设五大园思路很好,值得推广。”

  挂甲峪村:最美休闲乡村呈现大变化

  在北京市平谷区挂甲峪村,宗锦耀详细了解了当地在村领导集体的带领下,经过28年的努力,从“羊肠路、荒山头、挂甲峪吃水贵如油”的贫困村、光棍村到“家家小洋楼,户户跨小康”的富裕村的发展历程。高度肯定了挂甲峪村借助良好生态资源,通过实施“十上山”、“十化”和“十起来”工程实现“十个转变”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挂甲峪村“十上山”是,致富道路修上山、水利蓄上山、优质果品栽上山、畜牧养上山、科技文化跟上山、电信网络布上山、再生能源用上山、有机果品改上山、农民生态别墅建上山、旅游客人住上山。“十化”是,土地使用集约化、分配方式股东化、干部作风廉政化、经营管理公司化、产业发展规模化、发展决策民主化、综合发展科化、生产生活环保化、居住条件别墅化、生活水平小康化。“十起来”是,基层党建抓起来、经济发展起来、农村亮起来、居住暖起来、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盘活起来、农民组织起来、环境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幸福的歌声唱起来。“十转变”是,产区变景区、劳动变运动、外销变内销、产品变礼品、分居变团居、落后变先进、贫穷变富裕、愚昧变文明、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

  经过多年的努力,该村一举成为产业特色突出、村容景致独特、乡风文明和谐的最美乡村,打造出农耕文明悠久、乡村文化浓郁、民俗风情多彩、自然环境优美的秀美乡村,进一步彰显了休闲农业促进增收的经济功能、带动就业的社会功能、保护利用传承农耕文明的文化功能、美化乡村环境的生态功能,促使空气变人气,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农产品变商品,让闲置的土地流动起来,让闲暇的时间充实起来,让富余的劳动力活跃起来,目前该村休闲农业日益成为富裕农民、提升农业、美化乡村的新兴支柱产业,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家家住上小楼,小楼依山而建,参差错落,全村过上了小康的日子。

  北京:打造休闲农业“转型版、升级版”

  在调研中,宗锦耀一行了解到,近年来,北京休闲农业工作主要围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的发展思路和“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源整合、资金聚焦”的工作机制,通过加强规范引导,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人员素质,发展创意休闲农业,培育新型业态,调整产业布局,推进标准化建设,培育知名品牌,加强宣传推介,提高组织化水平等工作,推动了北京休闲农业“集群化、规模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达到了“引进增量、盘活存量、提升质量、增加效益”,促进休闲农业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积极打造“转型版、升级版”。

  北京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创新性发展,通过不断引导农家乐、休闲农庄开展产品创意、节庆创意、园区创意、产业创意和功能创意,培育了“蓝调庄园”等一批休闲农业创意园区,推荐了一批穿衣农业节庆活动,打造了“四季花海”等一批创意大地景观和“百里山水画廊”等一批创意休闲农业观光带。同时,为解决休闲农业“小散低”的问题,提出了“国际驿站、采摘篱园、乡村酒店、养生山吧、休闲农庄、生态渔家、山水人家、民族风苑”等8中休闲农业特色旅游业态,并推出了相关标准。这些特色业态对休闲农业的提档升级、满足市民休闲需求、优化产业结构等发挥了积极地作用。

  宗锦耀充分可定了北京市的做法,他指出:“北京市休闲农业走在了全国的前头,发展休闲农业,要以耕读乡土文化为魂,以久远优美田园为韵,以生态循环农业为基,以古朴村落民居为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了美丽乡村和美丽田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