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实践 > 农民致富 >
于氏兄弟的绿色生态梦
添加时间:2013-04-02 14:38    来源:点击:

京郊最大的生态园——璞然生态园。

  本网记者 李朝民  文/图

  世界上的绿色建筑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这些建筑能融入周遭的环境、节约并高效利用能源。而于付财和于富清兄弟的生态住宅则从另一个思路体现了绿色特性,他们将传统住房变成了一场低碳生活秀,将其碳足迹降到几乎为零。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于氏兄弟打破常规、眼界高远的战略选择。

  低调创富:第一桶金是如何掘得的?

  于付财,1962年出生在河北省三河市黄土庄镇掘山头村,兄妹四人,于富清排行老三。

  1979年,于付财高中毕业后,通过关系找到一份工作——给公社领导开车,每月工资30元。在当时,他的收入是中上等。1983年,于付财辞掉开小车的工作,一天大车没开过的他,开起了大货车,给人送煤、送石灰,虽然辛苦,但他很乐意,因工资增加到60元。

  1985年,人民公社政社分开,集体车辆可以承包给个人经营,于付财那辆大货车一年承包费是6000元。费用虽然不菲,但头脑活泛的于付财决定要干。在家人鼎力支持下,于付财顺利承包下那辆货车。他也成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有汽车的人。

  1986年,于付财花了1.2万元买断了货车承包经营权,主要是拉煤和建材。于付财回忆说,拉煤去北京房山,每天夜里2点钟起来,装好车就出发,当日晚上8点多回来,高峰时一个月拉了27趟,基本上一天一趟。辛苦是辛苦,但一趟能赚几百元,据说当时政府工作人员每月工资还不到200元。靠着这股拼劲,1987年,于付财成了三河第一个万元户,一年纯赚4万元。

  掘到第一桶金后,于付财做的第一件事:盖楼房。于付财自称,他盖的楼房不管是规模还是质量,在三河都是第一家。当时领导把他当成示范户,经常带人到他家参观,于付财成了当地有名的致富典型。从承包中尝到甜头的于付财,1988年初,又做出一个重要决定:他和弟弟于富清承包了村白灰厂。通过招投标,于付财中标后,一次付给村里4.3万元承包费。

  于氏兄弟接管白灰厂后,对其进行科学管理,扭亏为盈,头一年赚了七八万元。自从他们经营后,从没亏过钱,每年利润都在增加。因产品供不应求,1992年,他们扩大生产规模,建了一个石料厂,年利润100多万元。当年买了一辆解放牌大卡车,壮大了运输力量。1995年,于氏兄弟经营的石料建材产业实现了产销运一条龙服务,之后利润每年递增。这种运营模式一直持续到2007年,于氏兄弟矿山企业总资产已超过8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