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系统问题”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社科院农业研究所所长张晓山
我们所说的粮食安全指的是什么?这里面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讨论一下。
第一是生产,能不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中国2007年粮食产量达到五亿一百五十万吨。应该说中国生产的粮食,和整个国家的全部粮食需求相比,还存在一点缺口。与此同时,1996年政府发布的一个粮食问题白皮书定的目标是中国的粮食的自给率要保持在95%,所以按照这个标准,应该说中国现在还是能够达到粮食基本自给。
第二就是流通。粮食价格比较低,农民得不到实惠,是不是应该涨价。有人会就此提出一个问题,涨价之后农民是不是能得到实惠,还是实惠都让中间环节拿去了?
这个疑问不无道理,因为流通环节往往是放大整个粮食价格的一个主要的环节,所以流通环节越多,就算粮食价格高了,农民也可能没得到实惠。而粮食的涨价,也使得一部分消费者感到压力很大,他们也没得到实惠。这时候粮食安全不就难落实了吗。
所以促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目的就是为了使流通环节中的梗阻因素尽量减少,使粮食更顺畅地从生产者流通到消费者手中。
第三是运输。东北有大米,南方缺大米,但是今年第一季度的时候,东北大米的价格不涨反跌,为什么呢?运不出来。为什么运不出来呢?主要是因为能源价格上涨,汽油柴油涨价了,整个运费也就涨了,很多人觉得运大米到南方不划算。所以运输问题实际上也是在直接影响着粮食安全。
第四是通过进出口调济余缺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我们能不能掌握主导权和定价权。
去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世界第一,进口了3082万吨。但是我们对大豆没有定价权,定价权都掌握在几个跨国公司手里。在价格方面我们往往要听凭别人的摆布,我们的粮食能安全吗?
第五是价格。粮食不但应让人们能够买得到,也得让人们能买得起。尤其是涨价之后,一些低收入群体能不能买得起?在整个粮食价格的调整过程中,要能够保证低收入群体的粮食安全。这是一个政策调济的过程,比如说给予补贴。
我们讲国家的粮食安全,不应是一个单纯的生产问题,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分配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从生产、流通、储运、进出口,然后包括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这样一个系统的大问题。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是保证民生的根本。
xi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