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实践 > 聚焦三农 >
太阳能推广10年仅8村启用
添加时间:2008-07-21 00:00    来源:点击:

 

太阳能推广10年仅8村启用   河源山区新能源普及农家步履蹒跚         □本报记者 黄学佳



  “河源山区农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数量,在省内数一数二。”该市唯一集经营、生产、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及沼气一体的企业——河源全日科技太阳能有限公司何伟光总经理日前告诉记者,“尽管如此,推广了10年的时间,实际上,也只有8个村真正用上了太阳能”。

8个都是移民村

  从一家企业的角度出发,何伟光不否认10年时间重心落在城市的推广,目前城市用户数占全市家庭户、集体户总数的3%。毕竟市区拥有居民、工厂、学校、宾馆、酒楼、医院等多类用户,且这些用户容易接受新事物,使用前后的节约对比和示范作用都十分明显。

  以一个100间客房的宾馆为例,需配备热水系统20吨,如采用柴油炉系统,年耗柴油为:20吨/天×365天/年×7升/吨×4.6元/升=23.5万元/年。如采用太阳能(20吨)+热泵(20吨)节能系统,年支出费用为:130天/年(没有阳光的天数)×20吨/天×8度电/吨×1元/度电=2.08万元。采用节能设备后,年节约常规能源支出数为25.5万/年—2.08万/年=23.42万元/年,经济效益相当显著。以至有企业主告诉记者,“如果没有了太阳能热水器,恢复以前的开支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相比之下,河源全市有2000多个村,10年时间的推广,只有8个村用上太阳能,目前,这8个村被全日太阳能公司列为示范村,合计近3000农民用户。对这个数字、这个速度,何伟光坦言“不太满意”。

  据了解,这8个村全是“移民村”。

  为什么都是移民村?这与移民村的聚居、政府加大投入建设力度有关。像这些移民村的太阳能项目,通常采取政府给一点,企业优惠一点,农民出一点的方式,既减轻了移民的负担,也改善了当地的环境。

  这也是全日公司总结的一条路子,一定要将农户利用太阳能项目“打包”进行推广,以村为单位,一村为一个集体户,既有示范作用,也能用量来保证企业的效益。

  7月11日,记者走进了我省最大的太阳能示范村——东埔街道丰源村(2003年村改居),该村483户移民全部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

  村干部刘师团说,村民只需要交纳200元左右的安装费用,其余的都由政府埋单了。他们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一年来,基本没遇到什么问题,社区内最明显的改变是,过去大家都在门前用砖头砌成小灶,用柴草烧水,乌烟瘴气,新盖的移民房都被熏黑了。

  据他透露,他们村900多户人,除了483户移民,其余也有100多户村民自觉要求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他们主动联系企业,在没有政府的补贴下,选择新的生活方式。

  古锦平就是其中一个,受移民的影响,他是第一批向厂家申请安装的,在他看来,就算能解决半年的洗澡热水,都很划算了。

  然而,在没有示范村的地区,太阳能热水器却难以推广,多半是零星的一两户人安装,算不上普及。除了缺少政府支持补贴,其中还有种种原因。

不可能、不便宜、不方便

  东源县桥头村村民黄瑞真最近很烦恼,发愁从山上砍回来的柴草,找不到地方晾晒、存放。

  几年前,新农村建设全面铺开时,他们村全部农民告别了泥砖房,并像住进城市的楼盘一样,一栋栋,一排排,聚居在一起。与此同时,家家户户进行了厕改,还安装了沼气池,一派新村景象。然而,这种“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却给她们带来诸多不便。缺少空间,养猪、养鸡都成问题,禽畜粪自然少了,人员大量外出,人粪及生活有机垃圾也不能得到保证,沼气池能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有些农户的沼气池已停止供气,有的顶多能做个饭、煮个茶,至于烧水洗澡,还得依靠柴火。

  近几十年来,当地农民一直抹不去柴火情结。80年代初,电的普及,只能满足照明以及后来的电视等。90年代中后期,煤气逐渐进入农家后,也只能代替做饭、烧开水,至于猪食的加热、热水洗澡等都离不开柴火。况且,这几年煤气价格节节攀升,多数山区农民不得不上山砍柴割草,重拾柴火。

  在此背景下,新型能源——太阳能走进村民的视野。

  一开始进入农村市场,让企业担心的是农村的基础设施。目前太阳能技术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撑,比如自来水、负荷1千瓦以上的电线等。但随着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这些担心已成为多余,据全日公司对几个乡镇的随机抽查,60%以上的村通了自来水,而且电力供应也基本达到了要求。

  那为什么长期的宣传,在农村取得的成效却不明显?何伟光的团队也到农村进行过情况收集,统筹起来,农民对太阳能的认识有“三不”: 不可能、不便宜、不方便。

  “不可能”,主要是部分农民实在不相信,在楼顶架几根管子就能热水。甚至有村民认为都是“骗人的把戏”,把太阳能推广活动说成“非法传销”。

  这一点,何伟光深有感触,若不依靠政府进行宣传推广,企业在农村开展科普,实在寸步难行。为了逐渐消除农民对太阳能的误解,他准备从今年开始,投资50万元,通过市、县科技局一条线,组织乡镇、农村技术人员300人左右,分批进行培训,加强农民科学认识太阳能。

  “不便宜”,容易明白,价格3000-6000元的太阳能热水器,被农民认为是昂贵的生活用品,“相当于一头牛、一辆摩托车的价钱”。

  从使用的成本核算,这个价钱其实并不算“贵”。何举了个例子:按照将水制热到35℃的热量来计算,电/气热水器每吨热水需要耗电/气的成本是30元,而太阳能则只需10元,这是多数农民没有考虑到的。以高埔示范村为例,安装投入使用3个月后,据用户反映,平均每户每月可节省一瓶煤气,价值按110元/户计算,215户一年可节约的数字为:215户×12个月/年×110元/户=283800元/年,也就是说,一年下来全村仅冲凉煤气一项就减少了近30万元的开支。

  “不方便”,则出自农民对家用太阳能的一知半解。他们认为使用太阳能的手续繁杂,而且跟天气有关,不像煤气那么容易使用,一拧按纽,就点火烧水。其实,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太阳能的技术已十分成熟,使用起来比煤气、柴火等方便得多,凡是用过的农民都反馈说,基本不用打理,完全自动化、智能化操作。

建议政府补贴或“分期付款”

  7月11日中午,记者走进源西镇庄田村孙书家时,碰巧他们在吃午饭,三菜一汤,有鱼有肉。

  孙书所在的庄田村,基本上没有人种水稻,由于毗邻市区,村民基本靠种菜为生。孙书靠卖菜致富,盖起了洋房,买了摩托车,一屋子的电器,跟城里人没什么两样。

  他们家目前使用燃气炉热水洗澡,加上做饭,一个月两瓶煤气不够用。虽然气价从原先几十块钱,涨到现在一百多,但逐月逐月支出,孙书说,“也能撑过去。”

  关于太阳能热水器,他也打听过,装一台合计花费要6000多元。

  “这笔开支不小!”孙书认为,一下子拿一笔钱出来,确实有些困难,“卖青菜,要卖多久才能凑够?”

  他妻子则认为,“电器这种东西,不能贪新鲜”。她举例说,她们家买的21寸彩色电视机,花了4000多元,现在29寸的彩电,几百块钱搞定。摩托车也是,一辆“大白鲨”3万块,现在顶多几千块。电脑跌价就更明显了。同样,她认为,过段时间,太阳能热水器也会降价的。

  而像双江镇黄陂村这样近山的村落,村民则认为,“有手有脚,干吗不上山砍柴烧?”至于应对煤气涨价的现实,他们则表示,不烧煤气,不砍柴,买柴烧负担也不重,100斤柴也就几块钱。现在农村只剩下老的老、小的小,也烧不了多少柴火。

  住在城镇的居民同样认为,一次拿出四五千安装一套太阳能,实在有些困难。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只需要几百,最多一两千元。他们认为,要么像移民村一样,政府补贴一部分,加大普及面;要么把钱分摊到两年内的每个月,“也就是城里人流行的分期付款”,这样做,接近燃气热水器每月的费用,估计能接受的人会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