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实践 > 聚焦三农 >
国储“变样”豆农很受伤
添加时间:2009-05-27 00:00    来源:点击:

国储“变样”豆农很受伤
中间商抢占收储指标大豆产业危机再升级

   在饱受进口大豆冲击的同时,国家收储并没能完全让黑龙江豆农过上好日子。贸易商瞄准了收储价与市场价的价差,取代农民成了收储的最大受益者。
  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国家先后四次在东北主产区进行大豆收储,总量达到725万吨。4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将临时存储大豆收购截止期延长至6月底。考虑到农民的生产成本,挂牌收购价格高达1.85元/斤,即每吨3700元。而与此同时,进口大豆的价格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路下跌,达到每吨3000元左右,即1.5元/斤。收储价与市场价每斤0.35元的价差,让贸易商们看到了巨大的商机。
  据黑龙江大豆协会方面介绍,贸易商们通常先从农民手里以略高于市价的价格收购大豆,一般价格在1.6元/斤~1.7元/斤,随后,贸易商再将这些大豆以1.85元/斤的收储价格卖给粮库。这样一来,每斤便有0.1~0.2元的利润可赚。在粮库和豆农之间,贸易商正扮演着一个“收储中介”和“价差赚取者”的角色。据黑龙江大豆协会测算,前后四次收储725万吨大豆,却仅有不到10%的收储量直接来自于豆农,其它90%的收储量被中间贸易商控制。以此推算,贸易商所获利润高达十多亿元。
  国家收储的目的是确保农民增产增收,豆农为何不直接把大豆卖给国储?对于记者的疑问,有业内人士解释说,受低价进口大豆的冲击,国产大豆加工厂出现了严重的价格倒挂。在加工厂不再收购的情况下,豆农只能通过国储渠道进行销售。不过,收储对大豆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加上运输、筛选成本较高,而且还存在不能收购的风险,不少豆农迫于春耕春播急需用钱的压力,被迫以低于收储价的价格将大豆卖给了贸易商。
  为保护农民利益而出台的收储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执行、监管等方面存在政策漏洞,一推进就变样了。而至今,这一状况仍没有明确的责任方可以追溯。不过,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已向当地政府递交了一份有关大豆产业的报告,其中一个主要内容便是“有关中间商抢占豆农收储指标”的情况汇报。
  无论农民销售大豆不畅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几乎无利可图却是事实。有测算称,受化肥涨价等影响,只有当大豆销售价格达到3400元/吨时,黑龙江省豆农才能勉强收回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只能通过减少种植面积来应对。据黑龙江大豆协会的测算,今年当地大豆播种面积至少将比去年减少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