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财政支农效应的“土豆样本”
添加时间:2013-08-14 12:33 来源:点击:次
本报记者 于洪光 吕兵兵
时下,正值春季马铃薯收获季节,山东滕州市界河镇孙楼村村民张令敏说:“今年,政府补贴1.4万元,我投了6000元,把5亩马铃薯竹架拱棚换成了钢架拱棚,把白地膜换成了黑白配色地膜。这两项措施,有利于薯块后期膨大,减少了薯块青头,提高了市场价值,亩增约300公斤,收获比往年提前10天左右,一亩能多收入近900元。”
滕州市农业局局长段云说:“其实,钢架拱棚栽培和配色地膜技术,都是滕州承担的省财政厅、农业厅‘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扶持果菜产业项目(马铃薯)’的建设内容。”2010年以来,滕州围绕马铃薯项目,通过探索实施主体和投入方式“两个创新”,打造良种繁育和科技推广“两个支撑”,完成总投资1.05亿元,其中省财政2100万元、市财政配套2100万元、实施主体筹集1722万元、农户投入4609万元,确保了项目实施。
山东省农业厅评价:“滕州马铃薯项目,立足当前生产,着眼未来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实施有力、有序、迅速,取得了预期效果,成为放大财政支农效应的‘样本项目’。”
造福10万户薯农的“项目谋划”
据省财政厅介绍,为了提高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扶持项目实施效果,山东坚持“建设优势主导产业基地、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选择优势产业核心产区,以县为单位,实行“整合资源、集中投入、规模建设、整体推进”。
滕州具有种植马铃薯的传统,是全国马铃薯两季种植地区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效益最好的县。所产马铃薯皮薄光滑、质优味美,被评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和“中国农产品公用品牌价值百强”,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滕州市现有285个专业村和10万个专业户,春秋两季马铃薯种植面积达65万亩,全年总产195万吨,面积约占全省1/4,总产约占1/3。
“虽然滕州马铃薯生产规模较大、水平较高,但是也存在‘两大’制约因素。一是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繁育能力难以适应;二是竹架拱棚栽培,设施简陋,棚体较小,保温增温效果较差,春薯很难提早收获,造成集中上市,影响销路和价格。”段云说。
为了提升马铃薯产业,根据省里要求,滕州提出了以“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改造提升设施栽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果菜产业项目(马铃薯)申报书》,制定了《马铃薯项目实施方案》。2010年7月,经省专家委员会考察,被确定为省财政扶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