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实践 > 聚焦三农 >
深水破冰,从民生启航
添加时间:2013-07-08 10:10    来源:点击:
 日历翻到2007年6月,四川省成都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允许成都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为破解中国城乡二元结构这个制度性难题探路。

统筹城乡改革6年间,无疑是成都民生(养老、医保、就业)改善幅度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截至2012年末,成都市城乡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800万人,参保率突破90%;成都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规模达1231.93万人,占全市1173万户籍人口的105%,占1400万常住人口的88%。

回眸“成都试验”6年间,究竟积累了哪些经验,给其他地方带来了哪些有益的启示?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从“先行先试”到“全面推广”

成都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副局长陈东一直为成都社保事业发展的几个关键节点引以为傲:

2003年,“养老”这一中国农村最重要的民生课题,在成都率先破题。2003年起,成都将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养老、医疗等纳入保障体系,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应运而生,而国家在2006年才出台指导性意见,成都市先行先试比国家提前了3年。

2007年,新型农民养老保险试点也在成都率先启动。2008年,参保补助渠道和保险待遇再次调整,农村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面并轨。而国家出台指导性意见是在2009年10月,成都市试点比国家提前了近3年。

2010年,改革再度向“深水区”挺进。成都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制度有机整合,全面实施城乡居民一体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缴费基数、缴费费率、待遇标准“三统一”。

然而,要实现城乡社保统筹,养老金个人支付总额从最低4500元到最高2.2万元不等,对于农村居民来讲是个不小的数字,很多农村居民并不愿意出。

如何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到养老保险中来?成都从2008年开始了耕地保护制度的探索与实践,推出“耕保基金”制度,为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户提供养老保险补贴。由此,把耕地保护和农民的养老保险创造性地联系在一起。

一系列数字和事实的背后,体现了成都作为国家城乡统筹试验区的探索和创新。

“成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的调整机制正在制定之中,最快有望明年建立。这一机制将会是城乡社会保险体制机制的又一创新举措。”陈东说,这意味着普通居民领取的养老金将与物价水平以及工资指导线等多个指标挂钩,形成长期科学的调整,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稳步提升。

从“二元分割”到“共同分享”

6月19日,记者来到了成都市双流县西安路一段的林秀如家,林阿姨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丈夫陈文均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股骨头坏死,儿子陈林也因缺少关爱而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在未统筹前,林阿姨不得不先垫付再报销,繁琐的报销流程让她身心俱疲。而今统筹之后,参保病人就医只需持医保卡入院,个人支付个人部分后,报销部分直接由政府支付。

分割的结束和统筹的形成,并不仅体现在医疗保险上。四川省是西部劳动力资源输出大省,早在2003年,成都市率先进行了农民工社会保险体系的改革和推进。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无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领域,而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则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纽带。

从最初制定实施农村户籍进城从业人员综合保险暂行办法,到出台促进农民工向城镇居民转变的政策意见,农民工群体从“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分割”状况到“分享”社会保障福利的范围和程度逐步扩大,形成了比较典型的“综合型”农民工社会保险模式,在保险覆盖、保险范围、参保条件、账户设计、保险补偿等方面向城乡公平化程度和“区域内一体化”统筹迈进。

2007年,成都率先实施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开始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退休”待遇。2009年,成都将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在全国率先并轨,并有了两个“大统一”的名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从“城乡差异”到“机会均等”

近年来,成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每年下降2个百分点,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年均达13万人,如何使这13万人顺利转移,成为头等民生大事。

对就业困难群众“不挑不选,两个工作日帮助就业”是成都市委市政府作出的社会承诺,现在这句承诺的收益对象早已由城镇居民扩大到全市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所有城乡劳动者。

吴昌根就是“机会均等”的受益者之一,今年44岁的他少小离家打工27年,妻子一直在家种地,孩子在老家读书。今年,妻子告诉他中粮集团在新津县的一个公司招聘行吊司机,自己就从江苏无锡赶回来,参加了社区组织的教育培训,在社区服务指导下,找到了现在的工作,他对自己月均2800元的薪水和现在的工作环境非常满意,同时还可以照顾孩子和妻子。

针对统筹城乡就业问题,目前,成都已经构建起“六大体系”:城乡一体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将积极就业政策向农村延伸,并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形成了覆盖所有街道(乡镇)、社区(村)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城乡一体的就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导性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四大类免费培训。覆盖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体系,将农民集中居住区劳动者列为重点对象之一。服务到人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市、县、乡镇、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各级政府促进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责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