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明晃晃的灯光将老陈照得睁不开眼,他身后是一个可储存100多吨蔬菜的冷库,里面堆满了已修剪好的“迷你黄白菜”(俗称娃娃菜)。老陈和工友们的任务是将这些菜搬运到汽车上。
约1小时后,老陈和工友们将一辆核载量为30吨的冷柜车装得满当当的,此时是11月19日20:47。见菜已装好,冷柜车司机苏师傅和他的助手急忙登上驾驶室,从呈贡王家营驶往深圳。
“一般20多个小时就到了。”昆明鑫兴利蔬菜公司负责人黄伟说,现在从昆明到广东境内全是高速,比前几年,运输时间更短,这对蔬菜生意非常有利。
黄伟是一个地道的四川人,10多年前跟随老乡来到昆明,帮一个浙江老板在呈贡种花。不到两年,看准行情的他开始自己当老板,承包了当地村民的 100多亩地,开设菜场。“当年种一季菜,就可把一年的土地承包费赚回来。其它时间种的菜,完全是利润。”黄伟说,在云南做蔬菜生意,无论是种植还是搞销 售,都很稳定,基本没有亏的。尤其是今年的菜价最好,四五月份的时候,达到历史最高价。
喜悦的背后,黄伟也有担忧。他告诉记者,随着昆明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其在呈贡的菜场面积从鼎盛时的1000多亩,逐渐减至目前的300多亩。向昆明以外拓展标准化、规模化的蔬菜种植基地势在必行。同时,传统的蔬菜种植模式、品种、加工方式等也亟需转变。
事实上,无论是业界还是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提升云菜产业发展水平均有一致认识。今年6月召开的“全省高原特色农业推进大会”,是这一认识的最 好注脚。该会表明:未来数年间,云南将精心打造蔬菜、淡水渔业、生物制药等特色优势产业,逐渐形成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云南特色 优势农产品品牌。
“提升云菜品牌的竞争力,走出大山是坦途,思路抉择是关键。”省政协委员、教授程达说。
蔬菜出口量最大
在程达看来,具有低纬度高原特质的云烟、云花、云茶既然能享誉国内外,就一定有云菜的“世界席位”。他说,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 也是世界著名的物种多样性集中分布区和地球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北半球除沙漠和海洋外的各类生态系统。特殊的地理环境、地质构造,以及气候多样性造 就了国土面积占全国4%的云南拥有全国50%以上的生物种质资源和80%以上的植被类型,这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由于世界蔬菜种类中绝大多数为温带植物, 故气候温和、雨量适中的云南具有发展蔬菜产业的自然优势。
一年四季能够交替种植数百种蔬菜。
昆明海关发布的一组数据,印证了云菜的发展潜力。据统计,2010年,云南蔬菜出口创汇4.67亿美元,首次超过烟草。到2011年,云南省农 产品出口额超过15亿美元,其中蔬菜出口额就达10.3亿美元,成为云南出口量最大的鲜活农产品。直至今年上半年,云菜无论是出口量还是出口金额,较其他 出口农产品,依然保持在第一位。
2011年,云南省蔬菜种植面积达1300万亩,年产蔬菜2300万吨,外销量达1200万吨,成为我国重要的蔬菜产销基地。截至去年底,云南 省共有认定无公害蔬菜产地面积370万亩,无公害产品335个;全省有从事蔬菜生产营销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公司900多家,蔬菜加工企业达347家。云 南蔬菜种类多达上百种,品种数以千计,年产值超过400亿元人民币,云菜已发展为云南省重要的高原特色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除了品质、品种和反季的优势外,生态环境也是云菜的一个核心竞争力。云南省商务厅副厅长王开良表示,目前,云南省的蔬菜在各大市场,以品种众 多、天然无污染、绿色无公害、返季夏秋蔬菜等特点著称,形成了大宗菜、精细菜、特色菜、人工驯化野生菜共同发展的格局;产品销往国内24个省(市、自治 区)的14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到欧盟、俄罗斯、韩国、日本、新加坡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云南的食用菌为例,云南大约有250种,占中国食用菌的三分之二,世界食用菌一半以上,有“食用菌王国”之称。更有松茸、块菌、牛肝菌、鸡油菌世界4大名菌的出产,并出口日本、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形成了每年近1亿美元的食用菌出口市场。
单兵作战向协同作战转变
21日凌晨,黄伟运载到粤的娃娃菜,抵达了深圳最大农产品批销市场——平湖海吉星物流园。他告诉记者,一般到早上7点,这些娃娃菜将全部批销完,每斤售价不会低于1元。
这一批销价格,相对于日前山东、河北的白菜,几分钱一斤都无法出售的景象,很多人显然难以理解。但在黄伟看来,这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只要把蔬 菜运出云南的大山,没有不赚钱的,至少能够保本。他说,我在云南做了10多年蔬菜生意,不论是西红柿、甘蓝,还是油麦菜、西芹等品种,只要运到外省,哪怕 今天不赚钱,明天也能赚回来,从来没有血本无归的时候。因为品质就摆在那点,没有什么可挑剔的。
一边说话,黄伟一边走向刚买到手的保时捷卡宴,他准备去楚雄州元谋县,商谈一个占地面积达2000亩的现代果蔬深加工厂。黄伟说,此行是去联合当地的蔬菜种植大户,一起把当地的蔬菜产业做大,同时也壮大自己的企业实力。
据他分析,元谋是一个不得多得的天然温室,季节差明显,是云南省冬春蔬菜优势产区,可种西红柿、辣椒、洋葱、瓜类等品种,专门销往北方地区的冬春季市场。但由于缺乏技术含量加工、包装手段,原本可以卖5元一个的西红柿,最后不到1元钱就出售了。
通过多年的发展,云菜在种植品种、产量、质量、市场竞争力和整体效益等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生产基地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化经营程度低,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严重不足等原因,导致云菜单产低,产后处理薄弱,附加值低。
程达认为,云菜要形成品牌,发展思路和行动抉择,决定了未来的路有多宽广。按发达国家的经验,蔬菜产业的效益,生产环节只占25%,流通环节占42%,产后处理和加工环节占33%,因此云南蔬菜产业提质增效主要在产后。
而相比之下,云南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目前的包装仅为1/4,精(深)加工率不足10%,专业合作组织、协会不足2000个,会员人数不足全省 菜农的10%,全省专业从事蔬菜生产、营销和流通的企业900多家,国家级龙头仅有2家,经营规模1亿元以上的企业不足10家,大多数企业的经营规模都在 1000万元以下,整体上“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水平低”,带动能力弱。
因此,在无论是业界还是专家,他们均认为,当下云菜产业需要由单兵作战,向协同作战转变;产业要由零散种植向区划、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大力推 进蔬菜示范园、示范基地、加工大户、品牌创建、流通服务体系、产品质量建设等行动,以提升云菜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云菜“出山”,黄伟看到的是一个富含商机的信号;而他的行动抉择是为鑫兴利公司的壮大在不断“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