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祁东县用“五招”努力破解粮食发展瓶颈,大力强化粮食发展保障,着力提升粮食发展水平,推动全县粮食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2009年以来,该县年均粮食作物总播面119.26万亩,粮食总产53.37万吨,连续三年跻进全省粮食生产先进行列,先后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今年该县已落实春夏种粮食作物132.05万亩,同比上年增加13.26万亩,增11.16%。早稻总产26.68万吨,比上年增加3.97万吨,增长17.48%。
“三种招法”培育种粮大户。该县将培育种粮大户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主攻方向,在抓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支持土地流转的同时,采取三种招法培育规模种粮大户。一是实行奖补支持。县里出台政策,对双季稻种粮大户每亩奖励120元;对双季稻高产创建示范区内的农户,每亩另行补贴120元;种粮大户购买农业机械,在国家政策性补贴基础上,县财政追加补贴20%。二是推行农业保险。将种粮大户作为农业保险政策扶持的重点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在落实各项防灾、避灾、减灾措施的同时,对种粮大户的理赔实行重点倾斜。今年已对种粮大户理赔257.6万元。三是提供优质服务。建立结对指导帮扶机制,全县105名农技人员、67名农机人员与种粮大户结对子,提供便捷、优质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建立对基层政府服务大户考评制度,评议结果作为县对乡镇粮食生产考核的重要依据。今年,全县涌现出30亩以上种粮大户3130户,比上年增加935户,增42.6%,规模种粮面积达17.65万亩,比上年增加5.22万亩,占总面积29.1%。此外,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粮食生产加工企业,全县已成立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122家,发展社员6350户,合作化生产面积达8.73万亩;以国家储备粮祁东直属库为依托,重点扶持金泰米业、兴源米业、吉祥食品等粮食企业,培育金泰环、小青蛙、稻花香等省内外知名品牌,粮食企业年加工能力达18.5万吨,今年依托“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发展优质稻订单生产面积30.12万亩。
“三种模式”促进土地流转。近年来,该县成功探索了一些土地流转新机制、新模式。一是土地托管整建制流转。2010年该县在灵官镇秋塘村开展试点,以村为单位将各家各户的稻田返租到集体,由村委会统一托管,然后将稻田划分基本口粮区和流转租种区,本组内自愿种田的农户在基本口粮区按返租价租田种稻,对流转租种区的稻田向组内外的种粮大户公开招租。这种做法既保障了广大农户的基本权益,又发挥了村级组织对土地合理使用的掌控权,促进了稻田规范、有序、成片地流转。今年全县有132个村推行土地托管整建制流转稻田7.13万亩,县里采取免除农田灌溉基本水费和优先安排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做法给予支持。二是代耕代种流转。该县黄土铺镇等7个乡镇是黄花菜主产区,在家农民既不愿意将稻田流转,又因季节矛盾突出无力种植双季稻。2010年种粮大户管贱保在黄土埔镇三星町,推行流转租种与代耕代种相结合的方式种植430余亩稻田,获得成功。其做法是片区内农户愿意将稻田流转出来的由大户租种,不愿意流转的由大户优价统一提供育秧、机耕、机插、机防、机收等机械化服务,解决了大户插花种植、难以实行机械化操作的难题。今年, 该县通过这种模式共流转稻田9.67万亩。三是基层干部领办流转。支持镇村两级干部流转种植双季稻。归阳镇幸福、苏家等村由于容易遭受水灾,大部分农户不愿意种植双季稻,该镇副镇长张笑恒投资20万元租种350余亩稻田当起了“田老板”。风石堰镇曾家村村主任周尤生将本村零星抛荒田全部流转给自己,共种植双季稻43亩。今年全县镇村干部共流转稻田面积0.94万亩。
“三种载体”创办高产示范。为全面提升粮食生产水平,该县在22个乡镇、283个村、2681个组开展双季稻高产创建示范,面积达10.76万亩,以实施农业部级灵官镇整建制推进高产示范项目为龙头,形成“县办万亩、乡办千亩、村办百亩”的高产创建示范片格局。示范区实现“面积落实、良种应用、集中育秧、高产技术推广”四个百分之百。一是以台帐管理为载体。为确保示范区不留死角,该县采取“建帐到村,绘图到甸,编号到丘,登记到户”的做法,对所有示范区建立标准化台帐。从备耕工作开始,县、乡、村三级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规划双季稻高产创建示范区,零距离地向农户宣传政策,绘制示范区位图并逐户登记基本情况。全县共绘制示范区区位图635张,建立到户台帐1050张,发放告农民朋友书5300份。在创建的各个环节,逐时段登记任务落实情况,强化动态管理。二是以集中育秧为载体。全县统一实施方案,统一育秧协议,统一安排部署,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工作调度,整体推进水稻集中育秧,共培育352个集中育秧主体,落实566处集中育秧点,育秧面积0.44万亩,保证了示范区内所需的早稻秧苗。集中育秧点的良种应用、适期播种和合理密植率均达到100%。三是以财政奖补机制为载体。县财政列支1000余万元,对高产创建示范区内按规定使用高产良种、落实各项高产配套技术、实现目标产量的农民每亩奖补120元,由农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实地验收,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关键增产技术措施的落实,保证了示范创建质量。
“三支力量”推动科技应用。该县狠抓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依托三支力量推广科学技术,重点突出早稻集中育秧、合理密植、安全齐穗、干湿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和机械化轻简栽培等关键增产技术。一是农技农机服务机构。县财政积极筹措资金,尽可能提高农技农机人员的工资待遇,稳定壮大农技农机推广服务队伍,加强队伍的能力与作风建设,提高工作和服务能力。今年全县农业部门共举办技术培训432场次,培训农民2.16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4.37万份,组织现场观摩19场次,开展电视技术讲座8期,在县新闻网站和农业信息网发布技术信息173条,农技、农机人员下乡指导1.57万人次。全县共落实机耕面积27.69万亩、机插面积9.5万亩、机收面积27.69万亩,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50.7%。二是技术型规模种粮大户。县里出台专项政策,鼓励现有在编在岗的农技、农机人员带头租田种稻成为技术型规模种粮大户,对其实行带薪、带职、带编创业,并在农业项目安排和财政奖补上给予优先支持。今年全县有83名县乡两级农技、农机人员成为规模种粮大户,有14人领办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规模化或合作化种粮面积达到2.75万亩,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中发挥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三是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县财政单列100万元,对粮食生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按合作化面积每亩奖励40元。农业与经营管理部门加大帮扶指导,促其逐步走向规范化。今年,全县122家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共实施早稻集中育秧3.1万亩,农机化作业10.72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9.36万亩,维修田间排灌渠道37.1公里,开展技术培训126场次,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
“三大措施”强化基层政府责任。为推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今年该县将粮食生产列入对乡镇成绩效考核的重点内容,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各类实施方案和奖补办法共8个规范性文件,县财政统筹安排2200万元支持粮食生产,比上年增加944万元,增75.76%。为强化乡镇、村两级的工作责任,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开展两大竞赛。在全县22个乡镇开展粮食生产年度综合评比竞赛,通过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评选前8强乡镇给予奖励,最高奖金为2万元。在双季稻高产创建示范区内的22个乡镇和283个村之间开展双季稻高产创建竞赛,分别评出前8强乡镇和前20强村给予奖励,最高奖金为1万元。二是实行两项挂钩。将粮食生产年度考核结果与粮食生产任务保证金挂钩,从县里每年拨付给各乡镇20万元—45万元不等的粮食生产发展资金中,拿出50%作为粮食生产任务保证金,年终按考核得分结果结算拨付。将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考核结果与高产创建工作经费挂钩,对高产创建示范验收达标的乡镇和村,按落实面积每亩安排15元工作经费。三是落实两项问责。对落后乡镇问责,对年内督查两次被评为三类乡镇的,年度考核结果排在最后一名乡镇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分管农业负责人由县委书记或县长约谈整改。同时,对稻田抛荒实行问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