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理论前沿 > 论文在线 >
还原历史本真,追寻历史的现代价值
添加时间:2013-09-25 20:07    来源:点击:

原文作者:周志安

  [关键词]辛亥革命,民主共和,袁世凯,历史本真,以史为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5—0056—05
  教材分析及设计说明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要求是,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本课知识容量大,且辛亥革命作为初中的教学重点,学生已经对其过程及主流价值评价有相当程度了解。如果教师按部就班、面面俱到地讲授知识点,只能是重复初中内容,学生在走马观花中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更无法体会历史本来面貌和现实价值。
   “还原本真,追寻历史的价值”——是每一个历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站在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深刻阐述了辛亥革命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大意义。而我们从这个层面看去,辛亥革命的确唤醒了国民意识,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争取民主、独立之路,也开创了走向共和之路。在本课教学中,我选择以“走向共和”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过程中的“共和”演变之路,重点探讨辛亥革命的本来面貌,尤其是争议较大的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敏锐的历史意识和独立的历史思辨能力。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国旗的颜色和图案都有一定的含义和象征,甚至可以直观反映国家的性质。请观察清政府(黄龙旗)和中华民国初期(五色旗)的国旗,谁能给我们分析它们所代表的涵义?
   预设答案:黄龙旗代表君主专制即“朕即国家”,五色旗代表汉、满、蒙、回、藏的“五族共和”。
  设计意图:历史的演进变迁通常都由重大事件推动,可是往往一个微小事物也能精确地反映历史的重大变迁。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敏锐的历史意识。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尺寸之间蕴含大意,特点突出,很适合对比,尤其是五色旗,特点更是鲜明,将共和、团结等概念很好地结合了起来。通过清政府和中华民国的国旗引起学生对辛亥革命宏大历史事件的思考和追问,正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努力和尝试。
   一、维新立宪?革命共和!——革命缘何成为必然
  师: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爆发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短短一个月,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革命一时成为时代潮流,但也有学者提出,历史条件不具备的革命狂飙打断了中国改革维新之路,将中国推向军阀割据混战的无底深渊。
   ◆告别革命·走向革命
  材料1: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中国可能会通过渐进改良的方式实现社会的转型、在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已经在进行改革(清末新政)。  []
  ——李泽厚
  历史说明,虽然也感到“时局艰难”,但清廷对历史大势和局势的紧迫并无真切了解和感受。它似乎对民意全然不解。也不愿放弃任何权力,并过于相信自己力量的强大,仿佛历史可以按照它理想的节奏发展。因此,它只是被动地在重重压力之下“走一步算一步”,却又基本踏步不前。这时,政治的逻辑只能是革命。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2:吾党于是怃然长叹,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然望治之心愈坚,要求之念愈切,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
  ——孙中山《伦敦被难记》(撰于1897年)
  师:20世纪初的中国具备了社会转型的种子,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促使这颗“种子”的萌发?
  分析:李泽厚明确指出通过渐进改良的方式实现社会转型。一是改良的社会条件已经具备,二是改良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实现社会转型,即避免流血冲突保持社会稳定。清末新政和立宪本已经打开了结束旧体制、开创新制度的通道,如果按照这种趋势走下去的话,中国沿袭了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将发生结构性变化。李泽厚的观点是历史的假说,但这种假说对学术研究、对现实来说是有意义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引导学生对这种假说的批判性思考(或者说否定),就是接近历史真相的过程。这也是今天我们来重新认识和研究百年前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的价值所在。
   革命能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发生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它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雷颐的观点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实践进程来分析辛亥革命的必要性。这是学界的主流观点,也体现了革命的前提条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必须通过彻底的暴力革命涤荡所有的旧东西,建立一个全新的中国。
   理解这两种看似相悖的观点,能从不同角度审视辛亥革命爆发前的中国现实。实际上,这两种相悖的救国途径,都曾出现在孙中山的思想中:青年时代的孙中山受到郑观应、何启等人影响,曾试图在现存政体内部用和平方式救治中国。孙氏1890年的《致郑藻如书》,1894年6月的《上李鸿章书》都表明这种倾向。后来,受到甲午战争中方惨败及朝廷下诏谴责议政者的刺激,上书李鸿章又遭冷遇,这一切使孙中山从“偏重于请愿上书”走向暴力反清——共和革命成了孙中山的最终选择。
   设计意图:随着社会的多元开放,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亦有众多突破。告别革命和走向革命的争议比较敏感,高中生的知识储备也无法准确把握。可以由教师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式,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同时应该指出历史无法告别,我们的责任是竭力接近历史真实,让人们作出自己的判断,从中吸取历史智慧。
   材料:观察下面三幅图片《中国?蛋糕!》《立宪万岁》《苛政猛于虎》
  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幅图片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能得出什么结论?
  预设答案:清政府面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境遇显得束手无策,进而主动进行清末新政和立宪改革,但严重的财政困难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征税不但没有搜集到改革所需的资财,反而激发了民众对清廷和宪政改革强烈的抵触情绪。共和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她既不是由于“西方思想的影响”激起的“骚动和不安”,也不是在少数人“极端感情”或“革命狂热”煽动下的“幼稚与疯狂”,而是具备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设计意图:这三幅图片很有代表性,将中国当时面临的危机直观地表现了出来。教师不需要过多的文字介绍,引导学生按照照片的呈现顺序观察,将三幅图片用线索串起来即可。这部分材料的展示,看似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实则着眼于历史大视野的培养。这里需要学生具有宏观的历史视野,脑中有历史发展的大线索。通过这部分学习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历史脉动的能力,深刻理解历史演变的内涵,让学生一步步接近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真相。
   二、共和!共和!——近代的中国梦!
  师:共和,共和!这是晚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