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理论前沿 > 论文在线 >
从“寡言少语”到“能说会道”
添加时间:2013-09-14 16:27    来源:点击:

原文作者:黄树正

 摘 要:在新课改的今天,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仍不容乐观,教师重视不够、学生个体差异等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挖掘教材,合理利用教学方法,注重朗诵,丰富积累,开展扎实有效的综合性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口语表达 调查分析 挖掘教材 教学方法 语言积累
  口语表达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诙谐幽默的交谈,让人轻松愉悦;抑扬顿挫的语调,让人心潮激荡;言简意赅的表达,让人思路清晰;妙语连珠的口才,让人五体投地。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应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告诉我们:“要解放儿童的脑子,使之能思,要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之能说。”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小学生正处在口语表达能力提升的黄金阶段。所以,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现状分析
  1.现状调查
  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一言堂”的理念已成为历史。在课堂上学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合作交流、争辩等学习方式全方位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然而,近阶段听了几节公开课,我明显地感触到地处农村的孩子“寡言少语”的现象依然严重,口语表达水平仍然令人担忧。例如在听五年级老师所讲《西门豹治邺》一课时,整堂课没有发言的同学大有人在。即使有同学发言,大多断断续续,前言不搭后语或内容不完整。特别是当姚老师引导学生对西门豹进行评价时,只有几位同学举手发言,有的说:“很聪明。”有的说:“很有才能。”……仅此而已,可见其语言的匮乏。为此,我做了一番调查,结果如下:
   (1)不知怎样表达。学生碰到问题不知怎样回答才好,一些方言不知不觉走进课堂,有时所回答的与心中想的不一致,更表达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观点。
  (2)不愿表达。有些学生面对问题显得非常紧张,怕让他起来发言。我找了几名学生问其原因,有的说:“怕回答不好而被老师批评。”有的说:“怕同学们耻笑。”有的说:“没有勇气和信心起来回答。”自信心严重缺失。
   (3)不会表达。有些学生只听别人如何回答,自己却无动于衷。归根结底是心中无语。
  2.原因分析
  (1)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特别是一些老教师,认为学生听老师的话天经地义,课堂上有创意的表达便是抢头说话,出风头,长期的压抑抹杀了学生表达的愿望;在考试检测制度仍是考评教师与学生的主要手段下,一些教师钻空子、走捷径,不讲究教学方法,只重视书面测试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课形同虚设,更谈不上在语文课中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学生“寡言少语”。
   (2)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因个性差异而在课堂上的表现各不相同。有些学生性格开朗,善于表现自己,而乐于表达;相反,有些学生性格内向,或基础较差,或有先天发音缺陷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怕暴露自己的缺陷与不足,怕其他同学讥笑,而不敢开口表达。例如:我校三年级学生田晓蓓就因口吃,整天沉默寡言。当学生心理上紧张、怕犯错、信心不足时,其心理语言活动、说话的能力自然受影响,“寡言少语”便是必然的事。
   (3)知识储备。口语表达能力的良好发挥,有赖于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的形成。有些小学生的语言积累过少,虽然心中有想法,有见解,但是因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而吞吞吐吐,前言不搭后语。知识影响到了表达,“寡言少语”源于语言储备的“贫瘠”。
   (4)语言环境。语言环境对口语表达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农村学生用方言表达很流畅,用普通话交流就有一定的难度,归根结底是语言环境造成的。 []
  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水平的可行性策略
  1.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于表达
  大部分学生不愿意说话,尤其在课堂上,羞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生怕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这是出于一种胆怯的心理。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引导工作,创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与选择。努力与学生沟通,关心每一位学生,给他们尽可能多的自由度和自主权,使作为主体的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我班有个性格内向、胆子又小的学生叫胡洁,上课回答问题时,她总是哆哆嗦嗦,说不出个所以然,但她能认真听讲,成绩不错。我便抓住这闪光点,予以鼓励:“你上课听讲很认真,一定学到了很多知识吧,如果你能大胆发言,相信你的表达会令同学们刮目相看的……”课下我尽可能抽时间与她交流,谈理想,谈观点……在我的多次鼓励下,课堂上她的发言渐渐多了起来,每一次发言我都及时表扬,现在她已是课堂上的佼佼者。
   教师只有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正确肯定对待学生回答,不讥讽、不嘲弄,“多一些赞扬,少一些批评”。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才会促使学生从“寡言少语”到“能说会道”的转变。
   2.充分挖掘教材,拓宽口语表达训练渠道
  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充分利用教材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在这方面,从近十年教学中,我积累了一点经验:
   (1)课文句段评论“说”。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时代性很强,有些文章思想内涵比较深刻,有韵味;有些文章表达了作者独特的观点。在教学中,我适时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多说,从而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上课时我设计这样的问题训练学生的“说”:这是封建科举制的真实写照,你赞同这种观点吗?有的同学说:“我不赞同,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人们都成了书呆子。”有的同学说:“我赞同,只有拼搏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我不失时机地鼓励不同观点的同学发表见解,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形成了两派对立,各抒己见,讨论变成了争论,争论变成了辩论。这样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又开阔了思路,丰富了语言,让学生变得“能说会道”。

 (2)课文插图巧练“说”。小学语文几乎每篇课文都有形象的插图,这些插图往往是训练说话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讲故事,或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谈感受。如:我在教《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一课时,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学生被眼前的一切震撼了。此时,我问:“看到了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同学们纷纷发言:“是谁这么狠心,把他用铁链拴在悬崖上?老鹰在啄他,真残忍。”“他全身是伤,却不肯低头,这样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