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理论前沿 > 论文在线 >
论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改进
添加时间:2013-09-14 16:28    来源:点击:

原文作者:张劲、冯俊新

 摘 要:本文通过对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加以分析,提出研究生管理工作需直面的几个问题,进而对如何改善研究生管理工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本文论述过程中强调了信息化手段在研究生管理工作中渗透及风险防范的重要性,以期待展开后续讨论。
   关键词:管理压力 社会需求 风险防范 信息化
  一、研究生管理工作现状认识
  研究生教育着重实现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双重任务,对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在近十年间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突出呈现出以下特点:
  1.研究生招生数量急速膨胀,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由于招生数量急速膨胀,带动了研究生学科数量和管理范围快速增加,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甚至强烈冲击着传统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培养方法。
  2.生源结构复杂,教育管理压力大
  研究生生源因跨专业、应届往届等多种原因决定了其复杂的结构。学生年龄层次跨度较大,社会背景及行为特例性影响因素较深,入学动机也不尽相同;作为高学历的知识群体,有着较本科生更全面更丰富的知识,从而更注重个性发展和个性潜能的挖掘。这些因素致使研究生管理工作面临较大挑战。
   3.研究生管理工作在质量、效益及其内在协调关系上不断摸索
  研究生管理工作的质量评价标准一直颇具争议,是采取将科研成果折算管理效果评价管理质量的,还是仅仅围着研究生饮食起居转。毕竟,生活和科研都是研究生管理中必须直面的管理域,兼顾不好就会降低管理效益,进而引发管理矛盾激化、制度实施瓶颈、社会评价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二、改善研究生管理工作的讨论
  1.研究生管理模式引入社会需求
  引入社会需求,是研究生管理工作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契合点。研究生管理工作适时高效可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及劳动者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同时,社会多层次以及多类型人才的需求也影响着研究生管理的具体开展。在研究生管理扩大规模的同时,建立新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工作机制,可全面调动研究生管理工作各环节的积极主动性。具体思路上,一方面可以根据社会和生产实际需要招生,此举可以促使教育与生产部门形成最直接的联系,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合作关系,强化实践能力教育环节;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力量与高等院校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合作,通过资金支援、管理方式介入、评价及测评体系介入等多种方式,丰富原来单一的院校管理模式。此举不仅可以缓解研究生管理过程中的经济、物资及管理人员压力,更能强化研究生管理过程中各管理体风险分担的能力。
   2.建立合理的研究生管理风险防范体系
  研究生管理工作必须直面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无论是管理工作的统筹还是实施,既需要注意风险识别、评估,更需要风险控制。结构优化的风险管理模式,其作用不仅仅是确保对研究生的管理效果,更在于为研究生的教育服务,为高校服务,对提升办学效果、节省办学成本,解除教师及研究生科研顾虑都是非常必要的。建立合理的研究生管理风险分担体系,在现今的技术手段上,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以快捷实现对研究生管理进程中风险识别并快速做出应对。信息化手段的渗透,可以明确划分职能区块,使所有的管理层、管理参与人员有明确的权限分工。这不仅强化了管理各个层面、各参与人员的监督和控制力,更强调所有管理层面、参与主体的责任意识,能更加清晰地捕捉风险事故责任源头,保证最快速的对风险责任进行追究和补救。[]
   3.完善研究生管理质量考核评估体系
  考评研究生管理工作成效,需要建立全面、合理、公正、透明的研究生管理质量评估机制。科学系统的质量评价指标,能够体现变动着的社会需求,从而建立更加完善的研究生管理质量的评估体系和评价标准。
   科学合理的管理质量的评估体系和评价标准,其作用一方面是评判,但更能对涉及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课程设置、教学水平、学位授予以及管理效率等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吸纳改进的建议。并以此作为重要的依据,为学校制定规划、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及时调整和完善研究生管理工作,保证研究生管理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4.构建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探索实践管理环节信息化管理之路
  纵观研究生实践教育管理信息化手段的应用现状,整体上,各高校之间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和信息标准,应用水平上的差异较大;数据不能共享,尚不能对实践教育管理环节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也面临适合研究生教育管理使用的软件开发问题,以及导师信息化素养的问题。
   从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思路看,大多数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功能开发仅从管理部门的职能角度出发,对研究生和导师的需求考虑较少,没有实现高校、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以及实习单位之间的良好沟通,造成了使用范围上的局限性。因此,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调查并探讨一套行之有效且体现服务原则的新的管理模式,实现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的科学化、信息化,对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质量的保证、管理和调控职能的加强有重要意义。